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俞五十七处"是《黄帝内经》提出治疗水病的一组针灸成方。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发现"水俞五十七处"理论来源包括气街、标本、背俞、冲脉等理论;而"水俞五十七处"证治则包括风水、肤胀和鼓胀。笔者认为"水俞五十七处"是《内经》时期对于水病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对我们认识理解针灸组方原则,研究腧穴配伍规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对小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均予以西医抗炎对症支持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第3代头孢霉素静滴(具体药物及剂量根据血象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而定);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阿奇霉素(希舒美)静滴10 mg/(kg·d),1次/d,连续静滴3 d,停药4 d,再静滴3 d。以及中药外敷治疗,药物由大黄、芒硝、炒芥子、炒桃仁组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中药离子导入仪由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生产,药饼药物组成为石膏、杏仁、麻黄、甘草、儿茶等。以上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以啰音消失时间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啰音消失时间(5.17±1.60)d短于对照组啰音消失时间(7.57±1.2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联合中药外敷达到疏通经络,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相似文献   
3.
脾肿大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的病理改变,并可进展为脾功能亢进,导致患者血细胞减少,增加临床出血、感染等风险。脾切除术是治疗脾大伴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手段,但面临着感染、手术出血、术后血栓形成、术后胰瘘等风险。然而,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脾切除术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例如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降低门静脉的压力、改善内脏等的血流动力学、促进肝组织的再生、改善肝纤维化、调节免疫、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等。本文结合现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综述了脾切除术对肝硬化病程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脾切除术的选择和开展提供可靠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比较针药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OMG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脱落1例)和西药组(30例,脱落2例)。西药组予口服溴吡斯的明片与醋酸泼尼松片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予“通督调气”法针刺,穴取百会、风府、合谷、足三里等,每日1次,每周6 d,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MG临床绝对评分,采用单纤维肌电图(SFEMG)检测患者眼轮匝肌电生理指标[平均颤抖(jitter)值、jitter>55μs百分比和阻滞百分比],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OMG临床绝对评分、平均jitter值、jitter>55μs百分比、阻滞百分比及血清AChR-Ab、IFN-γ、IL-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针药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上睑下垂、上睑疲劳、眼球运动障碍及神经肌肉接头损害,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基于“通督调神”理论采用针刺治疗脑鸣患者27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7例患者均来源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衢州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及神经内科门诊,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38~72岁,平均(58±11)岁;病程2~26个月,平均(10.2±6.5)个月。参照《中医内科学》[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脑鸣诊断标准,主症:自觉脑中鸣响,音调各异,  相似文献   
8.
<正>夜尿症是指患者夜间因尿意醒来、排尿≥2次,其发病率较高,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睡眠,导致焦虑、抑郁、跌倒损伤等问题,甚至出现病死率增加的情况[1-2]。笔者采用通督益肾法电针结合行为疗法治疗夜尿症3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2例均来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衢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和肾病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0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