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生活习惯对中医心、心神的影响,为精神系统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健康状态调查获得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及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习惯对中医心、心神的影响。结果:按时起居、运动是心、心神的保护因素(按时起居OR值分别为0.274、0.208,运动OR值分别为0.679、0.772,P<0.05);喜食口味偏重多油多盐、喜甜食是心神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69、1.729,P<0.05);以肉食为主或者素食为主都是心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68、1.694,P<0.05);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吃宵夜、抽烟、喝酒、焦虑是心、心神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34、3.796;2.724、1.826;3.290、3.328;4.133、1.715;4.506、2.061;28.926、8.469,P<0.05)。结论:不良生活习惯会促进心、心神疾病的发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减少心、心神疾病的发生,有利于精神系统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发表的《〈中医诊断学〉九版教材存在的问题》存在着逻辑比较混乱、中西医概念混淆以及以西医临床标准验证中医、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等现象,忽略了《中医诊断学》作为教材所讨论的是内外妇儿各科共性的问题,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一样,更不可能介绍个人的临床经验,尤其是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不可能纳入教材,尽管都是诊断学,但中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是有区别的。以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为依据,对作者质疑九版教材的50多个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正"人身不过气血""百病皆生于气"。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而不产生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气的升降出入能够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肝主疏泄,对气的升降出入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肝胆的疏达之性常为邪所困,而导致相关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医疾病风险预警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发知受是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感受邪气的性质。文章认为司外揣内、审证求机、因机测发是因发知受的内涵与核心要义。因发知受所体现出的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思维逻辑是中医疾病风险预警的思维基础,并为中医疾病风险预警提供了实施路径,进一步为未发知受、因发知受和因发知传(变)3个不同阶段的风险预警提供理论与方法学支持,为构建完善、可行、准确性高的中医疾病风险预警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心主神志导致的失眠,主要有火热扰神与心神失养。火热扰神引起的失眠为阳证失眠,心神失养引起的为阴证失眠,阴阳中又复有阴阳。此理论有利于临床对失眠初步定性,用药方面运用正治原则,以偏纠偏,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平等属性治疗阴证阳证失眠。治疗阳证失眠药物偏于寒凉,阳中之阳证失眠要泻亢盛之实火,寒凉之性较为明显;阳中之阴证失眠当滋阴清热,寒凉之性不明显,微寒较为缓和。治疗阴证失眠药物以平为主,偏于温,阴中之阴证临床较多,当温补但又不能过于温燥,温燥太过不利于阳气入阴,以平为主微温即可;阴中之阳证,如痰湿、瘀血引起的失眠,此类证型临床所见相对较少,用药在偏温的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去实之品。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是人类的一场新的重大灾难,目前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探索以提高疗效成为了共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在与疾病抗争的几午年里,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通过"因发知受"的疾病认识视角,建立起了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文章通过对各地区前线病例报道及有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运用五辨思维,从辨证、辨症、辨病、辨人、辨机的不同角度凝练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过程,并围绕"湿毒"为患这一核心病因,兼顾疾病发展阶段性"湿、热、毒、虚、瘀"病理变化过程,进一步总结遵循给邪出路、三因制宜、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的方法原则,以期为在攻克本次疫病的关键时刻提供一些中医诊治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阴虚燥热"为总病机的"三消分治"为主流。现代条件下,甘味太过使得机体容易从正常的"平和"状态发展到"阴虚燥热"的状态,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消渴病。文章试图从"甘邪"致病、"甘邪"的特性以及"甘邪"与消渴病的关系阐述"甘邪"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及辨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阴阳自和”理论是阴阳学说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医健康状态包含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病后态,当人体“阴阳自和”机制稳定发挥时,人体处于未病态,当“阴阳自和”机制发挥失常,则处于欲病态和已病态,在病后态时人体“阴阳自和”机制则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从“阴阳自和”理论出发认识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状态,并在“阴阳自和”理论指导下对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状态进行调整,提出在未病态时需守“自和”以未病先防,在欲病态时需顺“自和”以防微杜渐,在已病态时需调“自和”以既病防变,在病后态时需助“自和”以防故疾再起,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