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莹莹  王青  韦宇  卫若楠  连凤梅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06-150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瞿麦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7~60 g,汤剂常用量为10~30 g,丸散剂用量为0.076~1.03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利尿通淋治疗泌尿系疾病(泌尿系感染、小儿尿频等)和肾系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肾盂肾炎等),常用汤剂剂量为3.7~60 g(丸散剂为0.076~1.035 g);清热解毒,利水消癥治疗妇科疾病(卵巢癌、卵巢囊肿、闭经)和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勃起功能障碍),常用量为10~30 g;渗泄行水治疗肝胆系疾病(肝硬化腹水),常用量为10~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尿通淋常配伍车前子、萹蓄、木通、石韦等;清热解毒,利水消癥常配伍茯苓、猫爪草、车前子等;渗泄行水常配伍茯苓、滑石、茵陈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秦皮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临床用量为3.75~41.4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用量为9.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燥湿治疗皮肤病(湿疹、黄水疮、尖锐湿疣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睾丸炎、肾盂肾炎等)、代谢类疾病(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小儿惊痫发热等,为3.75~30 g;收涩止痢治疗胃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生殖系统疾病(不育症、不孕症等)等,为6~41.4 g;除湿止带治疗带下病(盆腔炎、阴道炎等),为10~20 g,其中丸剂为9.25 g;清肝明目治疗眩晕耳鸣、眼疾(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常配伍灯芯草、苦参等;收涩止痢常配伍白头翁、黄连、乌梅等;除湿止带常配伍黄柏、苦参等;清肝明目常配伍白头翁、决明子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总结经典名方与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冰片及其用量经验,总结出冰片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0.004~12 g,常用剂量0.1~0.3 g,丸散剂用量0.0021~1.1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冰片最佳用量与配伍,如通窍治疗心系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过敏性鼻炎、癫痫、抑郁症等,用量多为0.004~6 g(汤剂),0.0021~1.1 g(丸散剂);如清热消肿治疗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用量12 g;如单用发挥止痛功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腹痛等),小儿汤剂用量0.1~0.5 g,成人用量0.5~0.8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冰片通关开窍,配伍细辛、辛夷、白芷等;如清热消肿配伍防风、蝉蜕、荆芥等;冰片服用时间不宜过长,慢性病1~3个月,急性病1~7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中药汤剂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MPS)的用药规律及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搜集众医家治疗MPS的基础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用药规律,挖掘核心组方。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核心组方治疗MPS的作用机制,再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收集方剂704首,涉及中药235味,对所涉方剂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等分析后筛选出核心组方(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柴胡-白芍-当归)。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核心组方共72个活性成分,97个核心靶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核心组方治疗女性MPS可能与促乳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显示,雌激素受体Alpha基因(ESR1)与羟基芫花素等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中药汤剂治疗MPS以滋阴疏肝为主要治则,核心组方的挖掘为中医药治疗MPS标准化、国际化提供些许思路。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为核心组方治疗MP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红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剂量为1~30 g,常用量为5~15 g,丸散剂常用量为0.63~20.7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活血通利、逐瘀散结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中风、血管性痴呆等)、肾脏疾病(如隐匿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肠梗阻,为5~30 g、0.63 g(丸剂);活血止痛、化瘀通络治疗痹证(如顽固性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雷诺氏病等)、下肢深静脉血栓、腰椎间盘突出症,为4.5~15 g;养血散瘀、调经润肤治疗妇科疾病(如不孕症、闭经、痛经等)、皮肤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失眠、甲亢,为1~15 g,0.828~20.7 g(散剂).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通利、逐瘀散结常配伍桃仁、丹参、黄芪等;活血止痛、化瘀通络常配伍桃仁、鸡血藤、僵蚕等;养血散瘀、调经润肤常配伍当归、白芍、益母草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虎杖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4.5~40g,常用剂量为10~15g,散剂常用量为0.15~2.48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解毒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乙型肝炎、肝炎黄疸)、内分泌疾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痛风)、呼吸系统疾病(如新冠肺炎)、皮肤病(如银屑病),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814~2.484 g;活血化瘀治疗内分泌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并眼底黄斑区缺血)、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肺纤维化)、肛肠疾病(如嵌顿痔),汤剂为10~40 g,散剂为0.15~1.45 g;清热利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代谢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特发性肾病,汤剂为10~40g;苦寒泄热治疗肥胖、便秘、冠心病、胃痛、围绝经期综合征,汤剂为4.5~20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常配伍土茯苓、茵陈等;活血化瘀常配伍鬼箭羽、姜黄、枳壳等;清热利湿常配伍葛根、黄芩等;苦寒泄热常配伍泽泻、瓜萎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菊花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范围为3.75~150 g,常用汤剂剂量为5~30 g,丸散剂中剂量偏小,多用1.25~2.7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菊花疏风解表,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常用10~15 g;清肝明目,治疗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病,用量在1.25~30 g;疏风解郁,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情志类疾病,常用12~30 g;清热解毒,治疗疔疮热毒炽盛时,常用15~30 g.据病随证配伍相应中药,如疏风解表配伍桑叶、连翘等;清热解毒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平肝明目配伍钩藤、枸杞子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白芷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3.75~50 g,常用剂量为3~10 g,散剂常用量为0.53~4.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祛风止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耳鸣、脑外伤后遗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头痛、面瘫),为3.75~50 g(汤剂),0.53 g(散剂);通窍排脓治疗五官科疾病(鼻渊、角膜炎、口舌生疮、慢性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颈部淋巴结炎),为5~12 g(汤剂)、4.6 g(散剂);消肿排脓治疗骨科疾病(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皮肤科疾病(痤疮、白癜风等),为6~1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风止痛常配伍桂枝、羌活、川芎、细辛等;燥湿止带、固涩常配伍当归、苦参、泽泻、土茯苓等;通窍排脓常配伍鱼腥草、生黄芪、辛夷等;消肿排脓常配伍党参、白术、皂角刺等。  相似文献   
10.
王欢  卫若楠  朱向东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665-1668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灶心土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4.14~800 g,常用剂量为10~30 g,煎汤代水剂量为60~120 g,丸、散剂常用量为1.44~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行气通便治疗消化科疾病(小儿便秘),为10g;调理中气、降逆止咳、升降气机治疗消化科疾病(胆汁反流性胃炎)、呼吸科疾病(咳嗽)等,为10~30 g(汤剂)、2.5 g(丸剂);温中燥湿止泻治疗消化科疾病(小儿泄泻)、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为10~300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温胃止呕治疗消化科疾病(小儿呕吐、妊娠呃逆等),为10~300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温中摄血治疗消化科疾病(便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等),为10~300 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温经止血治疗妇科疾病(经间期出血、崩漏等),为4.14~500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1.44g(散剂);平肝降火,降气止血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肺癌并发咳血),为800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通便常配伍甘草;调理中气、降逆止咳、升降气机常配伍木香、大黄等;温中燥湿止泻常配伍肉豆蔻、诃子、肉桂等;温胃止呕常配伍柴胡、藿香等;温中摄血常配伍肉桂、白术、大黄等;温经止血常单用或配伍赤石脂、肉桂、干地黄等;平肝降火,降气止血常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