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研究渝东北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的现状,为骨质疏松的一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选择渝东北地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以自编老年人骨质疏松现状调查表、骨密度测定进行研究。结果渝东北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70.9%,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为12.7%。结论渝东北地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较高,且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也较其他地区高,应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转录组学等技术探讨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digallate,TF3)对人骨肉瘤(HOS)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TF3和体积分数0.05%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处理HOS细胞后,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结晶紫染色、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来检测TF3对HOS细胞增殖的影响; Hoechst33258染色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F3对HOS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OS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水平;采用转录组测序检测TF3处理组和对照组HOS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潜在分子机制。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分泌粒蛋白Ⅱ(SCG2),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B1(EPHB1)和紧密连接蛋白7(CLDN7) mRNA 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F3处理组中HOS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5),同时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呈浓度依赖性;增殖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增殖抗原(Ki67)及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量降低,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水平下降,凋亡标志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和细胞色素C的表达量升高(P<0.01);HOS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TF3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809个差异表达基因(P-adjust<0.05),其中596个上调,213个下调;基因本体论 (gene ontology,GO)主要富集于DNA复制的正调控、膜及蛋白结合等功能方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主要富集于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癌症通路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包括凋亡在内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TF3处理组的SCG2, EPHB1, 和CLDN7 mRNA 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 TF3可能通过多靶点调控多种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抑制HOS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和评价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患者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1年3月至2008年2月诊断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且复发距首次手术时间超过5年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7岁(45~68岁);病变节段分布为L3/4 3例,L4/5 22例,L5/S1 10例,平均复发时间8.7年(5.5~29年)。记录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再手术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应用腰椎JOA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年(2~8年);首次间盘切除手术中单纯开窗5例,半椎板切除8例,全椎板切除22例;再次翻修手术行单纯椎间盘切除2例,腰椎后路融合术(PLF)17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8例,经关节突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TLIF)8例;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脊柱矢状位不稳定21例,病变间隙塌陷30例,腰椎前凸减少或后凸29例,MODIC改变24例。再次术前平均腰椎JOA评分11.8分,术后平均为20.4分(P<0.05),主观满意度优14例,良17例,中4例。再次术中发生脑脊液漏4例,术后出现伤口积液3例,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复发患者中腰椎矢状位曲线异常有较高的发生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胸腰椎骨折29例采用椎弓根系统固定,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椎体成形,18例后路减压.结果 26例获随访8~21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拔钉及断钉,脊柱序列基本正常,无椎体高度丢失.神经功能大多恢复良好.结论 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加强稳定骨折的椎体,恢复椎体的高度及序列,从而降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减少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对21例齿状突ⅡA型5例、ⅡB型16例骨折行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固定治疗。结果 21例全部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无感染,枕颈部疼痛消失,无吞咽不适感,6例术前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恢复为E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骨折愈合率为100%。随访X线片显示颈椎序列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恢复正常,未发生螺钉松动、移位及断裂等。结论采用颈前路单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齿状突Ⅱ型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关节镜下缝合成形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临床效果满意,而结合玻璃酸钠对促进软骨修复有重要作用。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缝合成形结合玻璃酸钠注射促进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软骨修复。 方法:关节镜下缝合成形结合玻璃酸钠注射修复盘状半月板损伤22例,术中证实均为附着缘松弛或纵裂。采用关节镜下缝合成形术结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继而进行有效的康复计划。 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患者均获得18个月以上随访,术后疗效根据Ikenchi评分方法:优1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6%。膝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缝合成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半月板解剖结构,使其发挥有效功能且损伤小,关节修复后配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正规的康复训练并发症少,可有效促进半月板关节软骨修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Kummell病存在骨水泥弥散不均匀和骨水泥移位,目前有研究推荐使用后路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Kummell病。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及后路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Kummell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组)及后路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骨水泥强化(PSF+BC组)治疗Kummell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02-01,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由2名评价员对所有检索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用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4篇文献,共200例患者,其中PKP组108例,PSF+BC组92例;②Meta分析显示,PK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PSF+BC组[MD=-82.83,95%CI(-144.43,-21.24),Z=2.64,P=0.008;MD=-204.44,95%CI(-210.97,-197.92),Z=61.43,P<0.000 01],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SF+CV组[OR=0.15,95%CI(0.03,0.91),Z=2.07,P=0.04],骨水泥渗漏率高于PSF+BC组[RR=1.99,95%CI(1.03,3.88),Z=2.03,P=0.04];两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后路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椎体骨水泥强化治疗Kummell病有效且安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两组术式各有其优缺点,需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0.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2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42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L1椎体8例,L2椎体9例,L3椎体10例,L4椎体27例,L5椎体20例;累及单节段17例,双节段18例,3个节段7例。37例患者伴有椎旁脓肿,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脊膜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按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3例,E级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2周抗结核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3例复发,其余病例术后6.5个月行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融合率为92.9%(39/42)。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明显恢复,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稳定性,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