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随着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并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针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进入改革与实践阶段。文章结合改革实际,对针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瘫是指孕期至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病变引起的以非进展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损伤综合征。其发病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临床治疗难度大。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中医疗法,通过通调督脉、滋养脑髓、培补肝肾、疏通经络、理筋整复、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氧量,修复受损神经元,改善患儿功能障碍,提升患儿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的文献,对推拿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研究作综述,分析优势特色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其取穴的特点体现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单穴的应用和特定穴的应用等方面。在配穴上,有特定穴相配、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特点。这些取穴和配穴的方法对针灸临床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操作法(手法+穴位)选用规律,为小儿便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的中医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采用SATI、UCINET等软件对中医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相关操作法进行频次及支持度分析、可视化中心度分析,并采用SPS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874篇文献,最终纳入RCTs文献133篇。便秘(未予分型)的推拿操作法组合共101个,便秘(分型)的推拿操作法组合共94个(实秘48个、虚秘46个)。其中,摩腹(频次70、支持度69.3%)、推下七节骨(频次69、支持度68.3%)、清大肠(频次69、支持度68.3%)在便秘(未予分型)的推拿操作法中,中心度最高,且为常用搭配组合。在分型治疗实秘中,清大肠(频次40、支持度83.3%)、推下七节骨(频次40、支持度83.3%)、摩腹(频次38、支持度79.2%)、退六腑(频次35、支持度72.9%)的中心度最高,且为常用搭配组合;补脾经(频次40、支持度87.0%)、捏脊(频次37、支持度80.4%)、推三关(频次32、支持度69.6%)在虚秘的推拿操作法中,中心度最高,且为常用搭配组合。结论 无论是否对小儿便秘进行辨证分型,均可选用摩腹、推下七节骨及清大肠的远近结合操作法以通导大便;若属实秘者,则辅以退六腑的操作法,以荡涤肠腹之实热;若属虚秘者,则可兼用补脾经、捏脊、推三关等补益脾胃的操作法,以益气通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针刺治疗脑瘫认知功能障碍患儿改善结果进行网状Meta分析,探讨最具优势的治疗方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脑瘫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应用Stata 16软件绘制网状结构图、SUCRA值及发表偏倚的比较-校正漏斗图。结果: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481例脑瘫认知功能障碍患儿,涉及康复训练、调神通督针加康复训练、醒神益智针加康复训练、调神通督针、调神通督针加点穴推拿加康复训练5种治疗方法。结果:调神通督针加点穴推拿加康复训练对患儿的改善情况优于使用醒神益智针加康复训练、调神通督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调神通督针加点穴推拿加康复训练的SUCRA值最高。结论:治疗脑瘫认知功能障碍患儿,优先推荐调神通督针加点穴推拿加康复训练,但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正胎毒一词首见于《幼幼集成》:"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胎毒,指胎中禀受之毒,主要指热毒。胎毒重者,出生时常表现为面目红赤、多啼声响、大便秘结等,易于发生丹毒、痈疖、湿疹、胎黄、胎热、口疮等病证,或造成以后好发热性疾病的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究痉挛型脑瘫(SCP)患儿的背部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5个背俞穴温度敏化的规律,为脑瘫的辅助诊断和“从脊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SCP患儿85例,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其背部5个背俞穴的温度,研究穴位发生敏化的情况,同时设置85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对比。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比较,SCP患者背部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5个俞穴的温度均比较低(P<0.05),且存在穴位发生敏化现象的界值。SCP患儿背部5个背俞穴的敏化率均高于正常儿童。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五脏背俞穴温度敏化现象,可为小儿脑瘫(CP)辅助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定小儿脑瘫中医四诊量化指标体系,经专家论证形成专家共识,进一步规范脑瘫临床病例信息采集,推进小儿脑瘫辨证分型规范化,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构建脑瘫中医人工智能诊疗系统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起草拟定小儿脑瘫中医四诊量化指标体系,邀请行业专家先后进行三轮论证,最终形成小儿脑瘫中医四诊量化指标体系专家共识。结果 确定小儿脑瘫5种常见证型,即肝肾不足证、心脾两虚证、痰瘀阻滞证、脾虚肝亢证、脾肾虚弱证,并修定、完善各证型的辨证证素,对证素进行量化,形成量化指标体系专家共识。结论 小儿脑瘫中医四诊量化指标体系专家共识为脑瘫规范辨证提供依据,推进小儿脑瘫辨证分型规范化,并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及脑瘫中医人工智能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