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临证指南医案·郁》中38则医案中的药物进行频数、药效和性味归经的描述性分析,并对其中26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叶氏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结果]共得到处方45首,药物93味,高频药物共26味,主要有茯苓、牡丹皮、当归、郁金、白芍、生姜、栀子、甘草等,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甘草-当归”“薄荷-茯苓”“白芍-甘草-当归”等。药效以补虚药最多;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苦、甘、辛多见;归肺、心、肝、脾经最多。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分为7组,涉及理气化痰、益气生血、滋阴清热、利水安神等剂。[结论]叶氏治疗郁证主张调畅情志,辨别虚实,善用寒温药物配伍;重视肝脾同调,且疏肝养肝并行;重视理气,多法泻火,气血并治。总结提炼其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对临床上郁证的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中,A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椭圆体带先愈合者;B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除椭圆体带外的其他视网膜层先愈合者;C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未修复者。对比并观察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敏度(MS)及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结果。结果 40例(40眼)患者中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34例(34眼)裂孔愈合时间为术后1~10(5.42±3.16)d,椭圆体带完全对接时间为术后2~12(5.57±3.69)d。术后1周,A组较B组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P=0.038)。3组患眼术后1周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A组BCVA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B组BCVA均较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BCV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B组M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MS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B组MS均较C组提高(均为P<0.05),但A组与B组M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C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H患眼术后初期椭圆体带先愈合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具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且视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合并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7年来收治的HIV/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2例病人中,合并与HIV/AIDS无关的普通外科疾病114例(40.43%);与HIV/AIDS相关的机会性感染132例(46.81%);肿瘤36例(12.77%)。有223例病人行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16例,其中1例手术6天后死于重度脓毒症。结论 HIV/AIDS病人生存期不断延长,其合并外科疾病会不断增加。充分的术前评估、及时的手术治疗,对艾滋病病人是安全、有益的。传染病医院的外科专业设置需要更加细化,以满足病人需求。  相似文献   
5.
重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七叶一枝花为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重楼药材两个基原植物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甾体皂苷类物质。由于重楼市场需求量剧增和七叶一枝花成药时间较长,导致大量依靠人工种植。然而,人工种植过程中产地、采收年限和采收月份都会影响七叶一枝花的甾体皂苷含量。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七叶一枝花中主要活性成分甾体皂苷的种类,以及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采收月份的七叶一枝花根茎中甾体皂苷含量差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七叶一枝花品质差异、野生资源驯化及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氧代谢指标在严重产后出血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早期评价中的价值,为以氧代谢指标为导向的严重产后出血复苏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87例严重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定义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即刻为T_1时间,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后6小时为T_2时间。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高APACHEⅡ评分组(≥20分)和低APACHEⅡ评分组(20分),比较两组患者T_1时间和T_2时间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_(CV)O_2)、乳酸(LAC)、血红蛋白(Hb)、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差异。并进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_(CV)O_2)和乳酸(LAC)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T_1时间各项指标在严重产后出血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早期评价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计算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高APACHEⅡ评分组T_1时间点S_(CV)O_2、LAC、HR及Hb与低APACHEⅡ评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APACHEⅡ评分组T_2时间点S_(CV)O_2、LAC及Hb与低APACHEⅡ评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间S_(CV)O_2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06,P0.01),LAC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6,P0.01)。T_2时间S_(CV)O_2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08,P0.01),LAC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8,P0.01)。各项指标在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中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评价的ROC曲线分析,T_1时间S_(CV)O_2、LAC、HR、Hb及MAP的AUC分别为0.913(95%CI 0.856~0.970)、0.937(95%CI 0.886~0.988)、0.876(95%CI 0.803~0.947)、0.681(95%CI 0.570~0.792)和0.594(95%CI 0.471~0.716)。T_2时间S_(CV)O_2、LAC、HR、Hb和MAP的AUC分别为0.951(95%CI 0.934~0.976)、0.984(95%CI 0.972~0.998)、0.484(95%CI 0.354~0.614)、0.801(95%CI 0.710~0.892)和0.479(95%CI 0.353~0.604)。结论:在对严重产后出血危重程度和死亡风险评价中,氧代谢指标S_(CV)O_2和LAC在T_1与T_2时间有相似的效能,且两时间点均优于Hb、HR和MAP,为以氧代谢指标S_(CV)O_2和LAC为导向复苏治疗在严重产后出血患者中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至生胶囊对食管癌Eca-109细胞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至生胶囊在体内、体外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体内实验:将BALB/c裸鼠50只随机分为至生胶囊低、中、高剂量组、环磷酰胺注射液(CTX)组、空白组5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至生胶囊0.25g/kg、0.5g/kg、0.75g/kg;CTX组按40mg/kg给CTX;空白组给等容积生理盐水,各组均每日1次,连续10天,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及瘤重的变化。体外实验:将日本大耳白兔10只随机分为至生胶囊低、中、高剂量组、CTX组及空白组5组,每组2只,制备含药血清,分别加入Eca-109细胞悬液中,培养72h,测OD值,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及细胞数目改变。结果体内实验:至生胶囊低、中、高剂量减轻瘤重的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5),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至生胶囊中剂量组在抑制肿瘤的同时能增加小鼠体重。体外实验:至生胶囊高剂量组对Eca-109细胞的抑制作用与CTX相当(P>0.05);至生胶囊对Eca-109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镜下观察,各至生胶囊组及CTX组见部分细胞出现皱缩、变小变圆、折光性降低、脱壁死亡等。结论至生胶囊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均对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引起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IMTM)拔除术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根尖片或曲面平展片检查显示下颌管(MC)与IMTM根尖相邻或相重叠的病例55例(60颗牙),行CBCT检查,根据CBCT所提供的影像资料,判断IMTM周围组织情况,采用涡轮钻分牙拔除IMTM。结果 55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情况。结论 CBCT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成像更清晰,定位更准确,尤其有利于颊舌向位置关系的显示。对于中低位的IMTM应行CBCT检查以避免拔牙过程中损伤相邻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分析国人正常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入选标准序贯选取年龄在11~50周岁、屈光度数为+0.50~-3.00D且散光<1.00D的受检者123人,平均年龄(29.58±11.8)岁.根据受检者的年龄,每十年为一组,共分4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50岁组.采用鹰视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Q值的测量,每位受检者只取其中1只眼数据进行统计,分别分析每眼角膜前表面距中央10°、15°、20°、25°、30°范围的Q值.结果国人11~50周岁平均Q10、Q15、Q20、Q25和Q30分别为-0.08±0.09、-0.12±0.1、-0.14±0.11、-0.2±0.11和-0.27±0.11.各年龄组间Q25与Q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5:P =0.045;Q30:P =0.012),41~50岁组角膜非球面性比21~30岁组明显(P < 0.05).Q15和Q20与年龄呈负相关(Q15:r =-0.202,P =0.025;020:r =-0.214,P =0.018),Q10、Q25、030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国人正常角膜6mm区平均Q值为-0.14,不同年龄的角膜Q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非球面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