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配偶的艾滋病感染率和抗体阳转率等,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409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配偶进行基线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相关知识、性行为等信息,采血检测HIV抗体,并进行宣教咨询、发放安全套等干预。半年后对138名基线调查中HIV抗体检测为阴性的配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基线时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9%;80.3%最近半年与配偶发生过性行为,50.2%未每次使用安全套;艾滋病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4.7%。随访时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上升为98.6%;84.1%最近半年与配偶发生过性行为,其中仅有2名随访调查对象未每次使用安全套;138名随访调查对象HIV抗体阳转率为0.7%。结论宣传干预与随访管理,在预防艾滋病经婚内性途径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单阳配偶抗病毒治疗,以降低配偶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RP-HPLC法测定中药木贼中黄酮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颜  朱金辉  李丹  郭澄 《药学实践杂志》2011,29(1):33-34,37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法测定中药木贼中一个黄酮醇苷山奈酚-3-双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alesil ODS-100(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山奈酚-3,7-双葡萄糖苷的检测浓度在0.003 12~0.104 mg/ml范围内与峰积分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1.74%(n=9)。3个不同产地批号的样品中山奈酚-3-双葡萄糖苷的含量均在0.30%以上。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可作为木贼药材的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AML1-ETO和伴CBFβ-MYH1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特点及预后基因表达,以及形态对此类白血病的提示作用。方法瑞士吉姆萨染色法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PCR检测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G显带法观察染色体核型,一代测序毛细管电泳法方法检测髓系预后基因。结果伴AML1-ETO阳性的患者6例(37.5%)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8例(50%)以核浆发育不平衡的异常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2例(12.5%)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伴CBFβ-MYH11阳性6例(85%)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及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1例以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增生,未见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AML1-ETO和CBFβ-MYH11阳性形态发现率分别为87.5%和86%,提示分子生物学检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知母总皂苷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知母总皂苷(total timesaponin,TT)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及悬尾实验为动物模型,考察TT抗实验性抑郁作用;以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为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MTT法、LDH法观察TT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TT(25、50 mg.kg-1)能显著缩短小鼠不动时间,且对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TT(0.05、0.50、5.00 mg.L-1)能明显改善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的改变,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并减少LDH的外漏(P<0.01)。结论TT具有一定的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其机制部分可能是对抗皮质酮诱导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中,与AIDS相关死亡病例和非AIDS相关死亡病例的分布情况,以及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病例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IDS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HIV/AIDS死亡病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2010年1月-2011年7月死亡的5 265例有效个案进行分析,临床诊断为AIDS相关疾病死亡2 647例(50.3%),意外伤害410例(7.8%),其他疾病或难以确定与AIDS相关疾病的死亡1 973例(37.5%),不详235例(4.5%)。4 382例(83.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发现较晚(46.4%)和家庭经济困难(13.7%)。2004-2011年7月底,累计治疗AIDS病人21 761例,死亡1 718例。在有完整资料的1 694例死亡病例中,825例(48.7%)在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1 065例(62.9%)治疗前最近1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结论未能及时就医或诊断时间较晚,免疫功能低下,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男性HIV阳性吸毒者与其配偶间HIV传播及影响因素,为预防艾滋病经配偶间传播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调查地区HIV阳性已婚吸毒男性的配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及性行为等信息,并采血进行HIV、梅毒和生殖器疱疹病毒(HSV-2)抗体检测.结果 调查382名HIV阳性吸毒者男性的配偶,81.4%已知丈夫感染HIV.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0.9%; 32.7%有吸毒行为,其中59.7%与丈夫共针吸毒;目前每月与丈夫性行为中,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59.9%;被告知丈夫感染HIV的调查对象每月同房次数和从不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均比告知前有所下降(P<0.01).HIV、HSV-2、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0%、57.5%、9.4%.结论 广西男性HIV阳性吸毒者的配偶HIV阳性率高,应加强该人群的干预,尽量早发现感染者并促使感染者主动及时告知配偶,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减少艾滋病经配偶间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男性HIV阳性吸毒者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行为、与配偶或固定性伴的性行为情况等,为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控制艾滋病经吸毒和性行为传播。方法筛选男性HIV阳性已婚或有固定性伴的吸毒者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吸毒及性行为等信息,并对其进行梅毒和生殖器疱疹病毒(HSV)的抽血检测同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转介服务。结果对382名HIV阳性男性吸毒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6.5±6.5)岁,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占91.6%;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5.8%;3.4%曾做过包皮环切术;第一次吸毒的平均年龄为(23.1±6.0)岁,98.4%有过注射吸毒行为,其中93.1%共用注射器吸毒。62.5%的注射吸毒年限在10年以上,51.6%在接受美沙酮门诊治疗;82.5%把自身感染HIV的情况告诉了配偶/性伴;271名调查对象(70.9%)知道配偶/性伴的HIV感染情况,其中配偶/性伴为阳性者166人,占61.3%(166/271);得知自身感染HIV后每月与配偶/性伴同房次数和从不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均有所下降(P<0.01);调查对象梅毒和生殖器疱疹病毒Ⅱ型(HSV-2)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52.8%。结论应加强吸毒人群监测和行为干预,及早发现阳性病例及早告知,实施有效措施使之减少危险行为以减少艾滋病经吸毒者共用针具和性行为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充分利用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了解广西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高危行为情况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的要求,对2011年4~7月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招募的男男性接触者进行行为学调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和检测MSM 1 128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9%;最近6个月83.8%发生同性肛交行为,60.8%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最近1次肛交安全套的使用率为81.5%,最近6个月29.5%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最近1年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接受率为85.2%,最近1年艾滋病检测率为64.5%;艾滋病、梅毒、丙肝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6%、6.4%、0.4%。结论根据各市婚姻状况与样本来源的不同特点,对当地MSM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与干预,进一步提高艾滋病干预服务的覆盖率,加强MSM人群健康意识,提高其安全套使用率和性病治疗率,从而减缓艾滋病在该人群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9—2011年广西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历史卡片下载"处分别下载截至2009、2010和2011年底广西累计报告HIV/AIDS数据库,对该数据库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共36 669例(HIV 23 893例,占65.2%;AIDS 12 776例,占34.8%)。其中男性24 599例、女性12 070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5.7%(24 095/36 669);年龄分布以20~39岁所占比例最大,但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57.7%(43 660/75 716)降至2011年的36.1%(5 150/14 250),≥60岁年龄段的病例数上升明显,从2009年的18.7%(2 012/10 771)升至2011年的28.4%(4 052/14 250);已婚有配偶者占64.5%(23 664/36 669),其中52.4%(12 406/23 664)进行了配偶检测,检出阳性率为56.0%(6 946/12 406);传播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2011年所占比例达90.0%(12 821/14 250);男性病例和40岁以下女性病例以非婚异性接触史为主,分别为74.6%(18 998/25 466)、60.5%(3 737/6 179),≥40岁女性病例以阳性配偶/固定性伴接触史为主,为52.4%(2 633/5 023)。2009—2011年报告死亡9 282例,其中当年报告当年死亡4 471例,占新报告病例数的12.2%(4 471/36 669),占报告死亡数的48.2%(4 471/9 282)。结论 2009—2011年,广西新报告HIV/AIDS及死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艾滋病疫情流行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中老年人群报告感染者及病人数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存在病人发现晚的问题。应加强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监测,争取早发现和积极治疗病例,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新发感染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