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肺腺癌EGFR19号外显子缺失和EGFR2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一线化疗和靶向治疗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性收集番禺中心医院就诊的101例肺腺癌患者资料,筛选出45例已做EGFR检测的患者,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在45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中,筛选出19例19号外显子缺失和14例2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分别分析其一线化疗和靶向治疗生存状况.结果 19号外显子缺失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2个月,较21号外显子突变者的10.3个月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号外显子缺失患者靶向治疗的OS为12.2个月,较一线化疗的10.1个月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外显子突变患者靶向治疗的OS为11.5个月,较一线化疗的8.3个月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腺癌EGFR19号外显子缺失和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中,靶向治疗总生存时间较一线化疗的总生存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ERCC-1、Bc1-2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6月~2005年5月广州市番禺人民医院收治的有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经含铂方案化疗的初治晚期NSCLC患者的病理标本,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RCC-1和Bcl-2的表达,同时比较其与病人疗效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5 9例标本,其中ERCC-1阳性率为44.07%,Bc1-2阳性率为50.8%,均与病理组织类型无统计学意义.ERCC-1阴性组和Bcl-2阴性组化疗有效率均分别高于阳性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ERCC-1,Bcl-2皆阴性组有效率(76.7%)为非皆阳性组(31%)的2.47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中,单独检测ERCC-1或Bc1-2尚不能预测晚期NSCLC病人对含顺铂方案的耐药.但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放疗与低分割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患者分2组,常规放疗组45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DT200cGy/次,每周5次,DT3000~5000cGy;低分割放疗45例:采用低分割照射,300~500cGy/次,每周3~5次,DT2000~3600cGy.结果放疗起到了明显的止痛作用,常规分割放疗组与低分割放疗组止痛效果大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应根据病情来决定:对一般情况好,预计生存期长的患者应积极给予全剂量的分割治疗,而对于病情相对较重、行动不方便、预计生存期短的患者,应采取低分割照射,同样可以起到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晚期癌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晚期癌症患者12例,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将导管埋入皮下隧道,外接PCA泵,药盒内每100 ml 生理盐水含吗啡20mg,采用首量+连续+自控模式(LCP),首剂量吗啡0.5mg,维持量吗啡20-30 μg/h, PCA为20 μg/次,锁定时间20 min。结果镇痛时间最短为10日,最长为32d,治疗前12例VAS评分均>5分,治疗后1-14d 10例疼痛完全缓解,均为0分,有2例为1-2分,14d后有9例仍为0分,吗啡平均用量为(1.3±0.5)mg/d。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率以第1周多见,两周过后各种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无感染发生。结论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药物剂量小、镇痛效果确切,是难治性晚期癌痛WHO三阶梯药物治疗以外的一种良好的辅助及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构建抑制cyclin D1基因小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系统,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靶向cyclin D1RNA干扰(RNAi)表达质粒,双酶切鉴定电泳及测序分析构建的质粒是否成功;Western Blot分析转染前后K562细胞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体外合成的64个碱基成功插入到预计位点,并且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转染所构建的质粒能明显下调K562细胞cyclin D1基因表达。结论:质粒的成功构建为研究其抑制cyclin D1基因表达,发挥抗肿瘤效应以及与放、化疗联合的协同效应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39例原发性肝癌共作90次肝动脉灌注化方(TAI)或栓塞化疗(TAE),18例作灌注、21例作栓塞化疗。综合评价结果是,有效率为66.67%(26/39),半年生存率为82.05%。对该法的治疗价值;灌注和栓塞化疗的选择;AFP的提示性;并发症和它们的处理或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美罗华375 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 d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循环周期;4~6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例初治患者,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2例.3例复发或难治患者,2例达CR,1例PR.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患者均可耐受.仅1例出现爆发性肝衰竭.结论美罗华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药物,但其用药最佳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仍待临床观察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蛋白水平测定TS及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特征、DDP联合5-FU化疗疗效、毒副反应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10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共58例患者入组,用免疫组化检测其鼻咽癌组织中TS及ERCC1蛋白水平表达.给予2周期诱导化疗,PF方案(DDP 75mg/m2 d1;5-Fu 750mg/m2 d1-5),每3周1次.给予2周期同期化疗,单药DDP(DDP 80mg/m2d1),每3周1次.分析其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相关性.结果:TS阴性或低度表达组22例(37.9%),中度或高度表达组36例(62.1%),ERCC1则分别为31.0%、69.0%.TS、ERCC1表达情况对PF方案的化疗疗效及无瘤生存率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 0.010)、临床分期(p= 0.028)、TS表达 (p= 0.043)为预后独立影响因子.结论:TS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部分高表达,其与不良预后相关,是晚期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生物化疗疗效监测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蒽环类及紫杉类为基础联合曲妥珠单抗﹙Herceptin﹚治疗44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CA125的变化。根据2000年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分有效组(OR组)及无效组(NR组),通过分析两组治疗前后CA125的变化及下降比率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生物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CA125血清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前有效组及无效组间CA125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有效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治疗前后CA125下降比率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701。结论CA125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生物化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作用,且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与骨转移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共518例初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UICC2002版分期标准分为Ⅲ期、ⅣA期、ⅣB期)入组。按治疗前是否有颅底骨质破坏分为A、B两组:A组(无颅底骨质破坏)243例,B组(有颅底骨质破坏)275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的骨转移发生率及骨转移时间。结果 518例骨转移发生率为11.8%(61/518),其中A组16例(6.6%),B组45例(16.4%)(P<0.05)。在61例发生骨转移患者中,B组单一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73.3% vs. 43.8%,P<0.05);A、B两组出现首次骨转移事件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0月,19.1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颅底骨质破坏是影响局部晚期鼻咽癌骨转移发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伴有颅底骨质破坏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易发生骨转移、单一骨转移发生率高,颅底骨质破坏是引起骨转移发生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