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是近20年来发现的异黄酮与木脂素发生骈和而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类型仅有2种,在植物界的分布也仅存于豆科植物中,因此,其生物活性也鲜见报道。就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其结构研究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胃液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与胃液排空的关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FD患者胃液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4例FD患者、20位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胃液排空时间、H.pylori感染的检查;以亚硝酸盐法检测空腹胃液及血清中NO浓度.结果 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的FD患者比较,胃液及血清NO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排空延迟FD患者中H.pylori阳性及H.pylori阴性患者胃液及血清NO含量亦无明显差异(P>O.05);FD患者胃液NO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P=0.01),血清NO浓度也高于无症状志愿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血清NO浓度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相比P=0.056,而那些胃排空显著延迟(≥50 nin)的FD患者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P<0.01);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与胃排空正常的FD患者比较,胃液及血清NO含量增加,但以胃液NO浓度增加意义显著(83.0±10.4 vs 72.9±8.3,P<0.001),血清NO浓度仅在胃排空显著延迟(≥50 min)的FD患者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高(161.4±16.1 vs 139.3±22.9 P<0.01),FD患者胃排空时间与胃液NO浓度呈直线正相关(r=0.53,P<0.01),FD患者胃排空时间与血清NO浓度无直线相关性(r=0.19,P>0.05),FD患者胃液NO浓度的稳定性高于血清(变异系数13.6%vs 16.5%).结论 H.pylori感染不影响FD患者血清及胃液NO浓度;FD患者胃排空延迟者胃液NO浓度增高,血清NO浓度仅在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者增高;胃液NO浓度较血清NO浓度更稳定,胃液NO浓度与FD患者胃排空时间呈正相关;在研究FD患者胃排空与NO关系时,胃液NO浓度较血清NO浓度更稳定、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3.
骆驼刺属植物分布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本属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止泻、镇痛、松弛平滑肌、强心等多种活性,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
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是近20年来发现的异黄酮与木脂素发生骈和而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就目前发现的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类型仅有2种,在植物界的分布也是仅存在豆科植物中,因此,其生物活性也相对报道的较少。就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其结构研究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八角根(RadixIlliciiMaji)中二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抗B3型柯萨奇病毒的活性。方法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二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以及Mo(OAc)。诱导的圆二色谱法鉴定其结构,并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柯萨奇病毒B3的活性评价。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4-表-脱氢松香酸(4-epi—dehydroabieticacid,1)、8,11,13,15-四烯松香烷-19-烷酸(8,11,13,15-abietatraen-19-oicacid,2)、jiadifenoicacidsB(3)、C(4)、G(5)和I(6)、majusanicacidsB(7)和D(8)、lamberticacid(9)、angustanoicacidsF(10)和G(11),及13-hydroxy-8,11,13-podocarpatrien-19-oicacid(12),经活性筛选发现,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柯萨奇病毒B3的活性,IC50值为3.3—66.7μmol/ml。结论大八角根中的二萜类化合物抗B3型柯萨奇病毒的活性及毒性与其分子中的含氧取代密切相关,化合物3—6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骆驼刺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骆驼刺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阐明其活性成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骆驼刺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即异鼠李素(isorhamnetin,1),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2),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D-rutinoside,3),山柰酚(kaempferol,4),槲皮素(quercetin,5),芦丁(rutin,6),芒柄花苷(ononin,7),二十六烷醇(1-hexacosanol,8),二十七烷醇(1-heptacosanol,9),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10),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1),三十烷酸甲酯(triacontanoic acid,methyl ester,12)。结论:化合物4、7~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液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与胃液体排空的关系;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FD患者胃液及血清NO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4例FD患者、20例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胃液体排空时间( 超声胃窦面积法)、Hp感染(快速尿素酶法及病理Giemsa染色法)的检查;空腹时采集胃液及血清,以亚硝酸盐法检测胃液及血清中NO浓度.结果 Hp阳性与Hp阴性的FD患者比较胃液及血清NO含量无明显差异,在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中Hp阳性及Hp阴性患者胃液及血清NO含量亦无明显差异;FD患者胃液NO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FD患者血清NO浓度高于无症状志愿者,但无统计学差异,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血清NO浓度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相比其P值为统计学意义的临界值(P =0.056),而那些胃排空显著延迟(≥50min)的FD患者血清NO浓度明显高于无症状健康志愿者,胃排空延迟的FD患者与胃排空正常的FD患者比较,胃液及血清NO含量增加,但以胃液 NO浓度增加有显著意义,血清NO浓度仅在胃排空显著延迟(≥50min)的FD患者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高;FD患者胃排空时间与胃液NO浓度呈直线正相关,FD患者胃排空时间与血清NO浓度不呈直线相关关系,FD患者胃液NO浓度的稳定性高于血清.结论 Hp感染不影响FD患者血清及胃液NO浓度;FD患者胃排空延迟者胃液NO 浓度增高,血清NO浓度仅在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者增高;胃液NO浓度较血清NO浓度更稳定, 胃液NO浓度与FD患者胃排空时间呈正相关;在研究FD患者胃排空与NO关系时,胃液NO浓度较血清NO浓度更稳定、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8.
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是近20年来发现的异黄酮与木脂素发生骈和而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就目前发现的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类型仅有2种,在植物界的分布也是仅存在豆科植物中,因此,其生物活性也相对报道的较少。就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其结构研究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苦楝Melia azedarach皮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方法 运用正相、反相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并测试所得化合物体外对葡萄糖激酶(GK)、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激动活性和二肽基肽酶IV(DPPIV)、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苦楝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和3个甾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eliastatin 3(1)、苦楝酸(2)、苦楝萜酮内酯(3)、sendanolactone(4)、南岭楝酮B(5)、20, 24-环甘遂烷-7(8)-烯-16β, 21α, 25-三羟基-3-酮(6)、3β-羟基-5, 8-环氧麦角甾-6, 22-二烯(7)、2β, 3β, 4β-三羟基-孕甾-16-酮(8)、3β-羟基-孕甾-5, 17 (20)-二烯-16-酮(9)。化合物2对人11β-HSD1的IC50值为54.15 nmol/L。结论 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受试化合物14均未表现出GK、SIRT1体外激动活性和DPPIV抑制活性,但化合物2对人11β-HSD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是近20年来发现的异黄酮与木脂素发生骈和而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异黄酮并木脂素类化合物,其结构类型仅有2种,在植物界的分布也仅存于豆科植物中,因此,其生物活性也鲜见报道.就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及其结构研究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