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 ,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狭窄段长度 8~ 6 5mm ,平均 14 .5± 2 .5mm。 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 ,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 ,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 ,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 78.7% (6 4 %~ 10 0 % )下降到约 32 .4 %(0~ 5 8% )。 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 6个月的随访中 ,无一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成人致残的主要病因,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最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最常见的狭窄部位为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的开口处[1].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及术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病死率已上升到疾病死因的第三位,脑卒中或中风(Stroke)发病率达150~200/10万,其中80%为缺血性中风(脑血栓、脑栓塞等)。现代医学已证实约1/3的脑中风是由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国外2个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同侧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机率约为90%~95%,且易发生进行性卒中[1],除颅外颈动脉狭窄所致中风外,8%~10%缺血性中风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在亚洲、非洲及西班牙裔的人群,这个比例更高[2]。国内大组病例研究发现,171例脑动脉狭窄的中风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0.7%)明显高于颅外动脉(56…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价值。方法58例外周动脉阻塞性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18例(A组),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23例(B组),超声消融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者17例(C组)。溶栓后球囊成形者26例,同时行内支架置入者18例。结果58例外周动脉闭塞均溶栓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者。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17.8±8.6、11.6±5.2和7.3±3.5h,C组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A、B、C三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21.5±52.7,102.2±38.4和34.9±10.3万u,C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A、B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加深对脑动静脉畸形(AVM)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血管内栓塞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DSA均可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获得明确的诊断.98例脑AVM中病灶最大直径4.0 cm以下者57例,位于深部46例,单支供血动脉17例,深部引流16例,单支引流静脉37例(P<0.05).52例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单纯真丝线段栓塞36例,真丝线段和NBCA联合栓塞16例.栓塞程度: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者12例,畸形血管团减少75%以上者21例,畸形血管团减少在50%~74%之间者11例,畸形血管团缩小不足50%者8例.结论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蛋白激酶C与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有密切关系,且证明可调节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作为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可抑制蛋白激酶C的活性,但其对大鼠海马CAl区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作用和机制需深入研究。方法:四血管闭塞复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海马CAl区NO浓度、局部脑血流量及CAl区锥体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PKC抑制剂灯盏花素对大鼠海马CAl区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作用为降低CAl区局部NO的产生、明显改善脑组织的rCBF和显著降低该区锥体细胞的脱失。结论:PKC抑制剂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所致海马CAl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与其降低局部NO的产生及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与缺血性脑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氧化氮在血管、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作用具有双重性;在病理因素刺激下一氧化氮可过量长时间释放,产生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作用;在缺血性脑损害时其作用更为复杂,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将有利于脑缺血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甲亢患者进行脑电功率谱的定量研究以观察甲亢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分析技术检测患者脑电功率谱,并测定血清T3、T4水平,结合病程综合研究。结果:甲亢患者脑电θ相对功率和(δ+θ)/(α+β)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α1+α2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清T3、T4恢复正常,但θ频段相对功率仍高于正常;甲亢患者的病程长短和血清T3、T4水平的增高与脑电功率谱的异常有密切关系。结论:长期的高甲状腺素水平可致脑机能损害;脑电功率谱可定量显示甲亢病人脑机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脑缺血和再灌流过程中大鼠脑组织NO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 ( MCAO)模型 ,依 Hb O2 - NO法测定持续性脑缺血和缺血 /再灌流脑组织内 NO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不同脑缺血和再灌流过程中 NO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结果 :缺血 3小时受损脑组织 NO水平即增高 ,再灌流后 NO逐步升高 ,而持续性缺血状态下 NO则表现降低后再升高的变化。虽然两组 NO在 7天时均有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缺血前水平。认为持续性脑缺血和缺血 /再灌流情况下 NO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与缺血脑组织的缺氧及产生 NO所需底物供应缺乏有关 ,且可能与脑组织的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