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改良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及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将我院2017-03/2021-03收治的60例60眼翼状胬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30眼,对照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1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角膜创面修复时间,术前和术后1、3mo的干眼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值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963,P=0.01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2.643,P<0.05),角膜创面修复时间短于对照组(t=2.182,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mo,干眼评分与术前比较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2.082、3.956,均P<0.05)。术后1、3mo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比较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4.245、2.070,均P<0.05);术后1、3mo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值与术前比较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t=2.076、2.223,均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结论:改良带角膜缘干细胞的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可有效改善翼状胬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泪膜功能,利于术后角膜创面修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单纯行下斜肌后徙手术后水平斜视度的变化分析,探讨下斜肌后徙手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1/09在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小角度水平斜视及小度数Ⅴ型斜视患者共30例,仅行下斜肌后徙手术,水平方向小度数斜视未行手术矫正.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5例,行单眼下斜肌后徙术;Ⅴ型斜视5例,行双眼下斜肌后徙术.随访3~6mo,术前、术后行33cm和6m三棱镜交替遮盖斜视度检查,同视机检查,Titmus立体图检查,Worth四点灯检查,眼球运动检查,眼底照相检查等,进而比较手术前后远、近水平斜视度变化(双侧者以1/2斜视度计算).结果:(1)外斜组23例(包括5例外斜Ⅴ征)手术前后看远、看近水平斜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分别使原在位外斜减小平均值3.35±2.87△,4.37±2.65△.(2)内斜组7例看远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使内斜减小平均值2.43±1.99△;看近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下斜肌后徙手术后原在位外斜、内斜度数都有减小,这种变化通过手术后逐步完善、建立的融合功能代偿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 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 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T组(10例),为外展不能过中线的严重 病例。单纯行SRT术者作为SRT组(11例)。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水平、垂直、旋转斜视变化,外展 受限的改善和出现内转受限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分析。结果:SRT组手术前后内斜视度差值为28.0°(25.0°~30.0°),A-SRT组为40.0° (36.0°~45.0°),组间手术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01)。SRT组手术前后眼球 外展受限差值为1.0(1.0~1.0),A-SRT组为2.0(1.0~2.0),组间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2, P=0.001)。组间手术前后内转受限加重变化差值、垂直斜视度变化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1.855,P=0.064;Z=-1.505,P=0.132)。SRT组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检查眼球发生内旋变化为0.0° (0.0°~ 2.0°),A-SRT组为3.0°(0.0°~4.25°),2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8,P=0.026),但2组患 者均无旋转、垂直复视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固定术在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时,有 引起轻度的眼球内旋及内转受限可能,但可增强外展受限改善程度,原在位内斜矫正好,患者无明 显的主观垂直、旋转复视,故此术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解放军第97医院眼科(江苏徐州221004)邵新香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确诊后适宜手术治疗者,应争取早期手术。现代显微手术的发展,使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有较大提高,由于种种原因,术后并发症也时有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对手术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伴有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单纯下直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5/2018-07伴有明显面转代偿头位的先天性下直肌麻痹患者,手术前后患者面转程度的变化借助骨科量角器来检查,垂直、水平斜视度变化通过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来测量,旋转斜视度变化通过眼底对眼球客观旋转状态评估。下直肌缩短术是主要治疗方案。

结果:在15例研究对象中,有13例行下直肌缩短术或者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术后疗效好,下直肌运动不足明显改善,眼球运动协调,以面转为主的代偿头位消失,垂直、水平、旋转斜视得到矫正; 并得出:每缩短1 mm下直肌可矫正1.54±0.93°内旋斜视。而行下斜肌断腱术治疗的垂直斜视度小的患者,面转改善不理想,仍遗留眼球运动不协调。

结论:先天性单纯的下直肌麻痹以面转代偿头位为主,下直肌缩短术治疗效果好,轻度的过矫及欠矫不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邵新香  靳雷  崔建萍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72-1373
本文通过18例(18眼)患者特殊情况下(常规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术中晶体断袋、钝挫伤、马一凡氏综合征晶体脱位、外伤性、先天性、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等)无后囊支撑无法行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而应用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的资料分析,旨在客观评价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9.
微小角度斜视与弱视、屈光参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微小度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其与弱视、屈光参差的相关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和斜视术后视力下降的患儿,采用4。底向外试验和Bagolini线状镜检查,确诊为微小角斜视后采用传统遮盖、红光闪烁、Corn后像仪等综合治疗。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52例,其中治愈19例(36.5%),进步22例(42.3%),无效11例(21.I%);斜视术后微小角斜视22例(内斜视术后18例,外斜视术后4例),其中,治愈11例(50.O%),进步9例(40.9%),无效2例(9.1%),总有效率84.8%。结论屈光参差、斜视术后欠矫、过矫是引起微小度斜视性弱视的常见原因。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是有效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和内斜视术后微小度斜视性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邵新香  刘丹 《江苏医药》2007,33(4):415-415
复视为麻痹性斜视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眩晕,恶心不适,常伴有代偿头位或自闭一眼,为全身性疾病的眼部表现,但常首诊眼科门诊.CT、MRI、DSA等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病因学诊断明显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既无明显诱因,也无全身性疾病表现,使临床诊疗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