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2.
病例1:患者,女,72岁,因“右眼视物不清5 d”就诊。患者主诉无眼红、眼痛等其他症状,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右眼HM/眼前,左眼0.8;双眼眼压14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晶状体皮质混浊;右眼后极部视网膜下可见约15 PD大暗红色出血灶(见图1A),覆盖黄斑,左眼眼底正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示:视网膜组织高度隆起,视网膜下低反射信号,黄斑中心凹厚度1 120μm(见图1B)。根据以上专科检查及病史,诊断:右眼黄斑下出血;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给予患者右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内界膜下积血,见视网膜深层仍有6 PD积血,视网膜上血管弓近视盘处动脉血管瘤样扩张,增加诊断右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术中应用38G针头于视网膜出血灶区穿刺,视网膜下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25μg(0.025 ml),玻璃体腔填充16% C3F8气体,术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嘱俯卧位。患者于1周后检查发现右眼玻璃体腔气体填充,黄斑区视网膜下积血吸收。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右眼视力0.05,黄斑中心凹可见约1/2 PD裂孔(见图1C─D),给予黄斑裂孔内界膜填塞术,玻璃体腔注入16% C3F8气体,术后俯卧位,1个月后黄斑裂孔愈合(见图1E),右眼BCVA 0.05。 病例2:患者,男,74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1 d”就诊。患者主诉无眼红、眼痛等其他症状,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BCVA为右眼1.0,左眼HM/眼前;眼压为右眼18 mmHg,左眼20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双眼晶状体皮质混浊;右眼黄斑区见散在玻璃膜疣。左眼黄斑区视网膜下可见约20 PD大暗红色出血灶(见图2A─B)。OCT示:右眼见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左眼视网膜高度弧形隆起,视网膜下大量低反射信号,黄斑中心凹厚度1 534μm(见图2C─D)。诊断:右眼黄斑下出血;双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给予患者左眼玻璃体切割术,38G针头于视网膜出血灶区穿刺,视网膜下注入t-PA 25μg(0.025 ml),玻璃体腔填充16% C3F8气体,术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俯卧位。患者于术后第2天出现玻璃体腔血性混浊,术后20 d后,观察玻璃体腔积血未见明显吸收,给予玻璃体腔灌洗术,术中发现黄斑区视网膜下积血大部分吸收,黄斑中心凹约1/3 PD裂孔(见图2E),剥除裂孔周围内界膜,玻璃体腔注射16% C3F8气体,术后俯卧位,1个月后OCT示黄斑裂孔愈合,黄斑下见少量陈旧性积血(见图2F─G),视力达到0.05。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52岁,因“右眼渐进性视物不清5个月”于 2019年10月28日就诊于本院。患者自诉远近视物不清,不伴有眼红、眼痛、眼胀等不适,未予诊治。否认外伤史, 否认家族史及系统性疾病病史。入院后查体:右眼裸眼视力(UCVA)0.06,矫正视力0.6,电脑验光-2.00-1.50×10; 左眼UCVA 1.2,电脑验光+0.50。右眼眼压为20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21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水清,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散瞳后见右眼晶状体颞侧不全脱位,范围>180°(见图1A),晶状体C2N2P1,瞳孔区可见部分玻璃体,左眼晶状体密度高。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9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眼眼前固定黑影3 d”来潍坊眼科医院就诊,无眼红、眼痛、头痛等症状, 未予诊治。眼科检查示: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8, 左眼BCVA 为1.0;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 左眼眼压18 mmHg;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 深,晶状体皮质混浊,右眼眼底见黄斑区及视盘鼻侧灰白色病灶,余色泽红润,视网膜平伏;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用药不规律,未监测血压,入院血压 165/95 mmHg。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示:右眼黄斑区中心凹旁内核层反射信号增强,视网膜增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 OCTA)示:右眼病灶处血管密度明显减少(见图1)。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又称孤立性大动脉瘤,是一种获得性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其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小动脉呈梭形或圆形扩张,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动脉瘤,大多数动脉瘤位于视网膜颞侧血管上,临床上早期多无症状,若瘤体破裂出血累及黄斑可出现突然发生的中心暗点和视力下降,出血可位于玻璃体腔、玻璃体后界膜下、视网膜内界膜下、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等部位。针对RAM的治疗方法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内或视网膜内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VEGF治疗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RAM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SAⅡ)测量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区域折射型和衍射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MIOL植入术的患者38例44眼。根据植入MIOL的不同分为区域折射组(19例22眼)和衍射折射组(19例22眼)。术后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视力,OQASⅡ测量客观视觉质量,对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视近脱镜率、视觉干扰症状及满意度。

结果:术后3mo,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中视力(UCIVA)及裸眼近视力(UCNVA)无差异(P>0.05),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及该矫正状态下的中距离(BCIVA)和近距离视力(BCNVA)均无差异(P>0.05)。区域折射组和衍射折射组客观散射指数(OSI)分别是1.97±1.10和2.07±1.02(P=0.755),MTF cut off分别为31.89±14.61和33.17±9.83c/deg(P=0.734)。两组患者OV100%、OV20%、OV9%、主观视近脱镜率、视觉干扰症状及满意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 >0.05)。

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区域折射和衍射折射型MIOL术后均能够获得较好的远、中及近距离视力和视觉质量,OQASⅡ能够客观反映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葡萄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易复发及致盲,我国约有5%~20%的法定盲是由葡萄膜炎引起,葡萄膜炎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其中自身免疫反应是最重要的病因之一.免疫抑制剂是临床治疗葡萄膜炎的最常用药物,以激素最为常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需要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加以研究.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EIU)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模型.本文就EIU模型的机制与疾病表现结合临床药物治疗与基础实验用药,对动物模型葡萄膜炎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局部使用白藜芦醇(Res)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36 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0.25% Res治疗组、0.5%Res治疗组、1% Res治疗组和0.1%地塞米松(Dex)治疗组,每组6只。将大肠杆菌细胞壁脂多糖(LPS)溶于无菌的0.9%氯化钠溶液配成1 mg/ml的LPS溶液,并注射入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双后足垫(每只注射200 μg),空白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各治疗组于LPS诱导前后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 Res和Dex 10 μl点双眼,每2 小时1 次,注射LPS前后各6 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点眼。观察大鼠眼部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评分,注射LPS 24 h后测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眼球病理切片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虹膜睫状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 等,探讨与分析Res的治疗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模型组于LPS注射后4 h可见虹膜血管扩张充血,之后炎症反应逐渐加重,24 h时可见前房大量点状渗出、瞳孔区纤维渗出及晶状体前囊膜渗出物沉着,模型组24 h临床评分为4.3 ± 1.2,1% Res组为2.0 ± 0.6,1% Res组葡萄膜炎反应明显轻于模型组(P < 0.05);1% Res组房水中TNF-α和IL-6的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 < 0.05);1% Res组眼部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轻(P < 0.05);1% Res组虹膜睫状体p38 MAPK和NF-κB p65 的核转位阳性细胞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 < 0.05)。结论:1% Res局部点眼能有效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评估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预留度数人工晶状体(IOL)或足度数IOL植入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眼轴(AL)、等效球镜(SE)的变化,评估IOL度数选择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部发育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的患者20例(20只眼),年龄(2.73±0.91)岁(2~4岁),所有患者的双眼均进行了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IOL植入手术,并均以右眼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植入的IOL度数不同,分为预留度数IOL组(A组,10例10只眼)及足度数IOL组(B组,10例10只眼)。A组患者以预留2~3 D的度数选择IOL,B组患者以足度数矫正选择IOL,并结合术后1周的屈光结果排除测量误差,将术后1周的SE和AL作为首次记录指标。评价指标包括术后1、6、12、24、48个月的SE和AL,以及术后48个月随访时记录的logMAR BCVA。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2.88±1.14)岁,B组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0.58±0.71)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术后1周A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