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中治疗频次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口服盐酸伐昔洛韦和甲钴胺,联合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试验组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的治疗频次为每日2次,对照组双重围刺法配合刺络拔罐的治疗频次为每日1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止疱、结痂、脱痂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每疗程末疼痛持续时间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止疱、结痂、脱痂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前3个疗程末日疼痛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8.0%。结论西药口服联合每日2次的双重围刺配合刺络拔罐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缩短病程,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25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因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治疗,近年文献报道误诊率在23·0%~30·7%[1,2]。我院2000年1月~2006年3月共收治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187例,其中25例因误诊而收入其他科室,误诊率13·4%。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4例;年龄61~82岁,平均67·8岁。病程22~210天,平均47天。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20例。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11例,头晕7例,呕吐4例,失语3例,视物不清5例;反应迟钝20例,精神障碍12例,意识不清8例,智力降低6例,颈项强直2例,面瘫1例;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21例,定向力障碍15例,突发肢体抽搐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间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法治疗的18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18例复杂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9例,不规则动脉瘤8例,1例椎-基联合处夹层动脉瘤采用双股动脉入路,一侧予支架辅助,另一侧予微导管辅助,成功栓塞后双侧椎动脉保持通畅.动脉瘤有少许残留,半年后再补圈栓塞后痊愈.结果 18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随访6个月~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是一种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对规范化癌痛治疗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规范化疼痛治疗(goodpainmanagement,GPM)的主要目标是持续有效地缓解疼痛,避免或减少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疼痛及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及精神负担,最大限度地提高癌症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要实现对癌症患者的GPM,就要按照WHO的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5.
脑积水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也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将我科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血管周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例镜下观肿瘤细胞为梭形,血管丰富,形成弥漫的网状结构,鹿角状的血管将肿瘤细胞分割小叶状,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边界不清,核呈圆形、卵圆形,病理性核分裂相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FVIII(+)、S-100(?)、CEA(?)和GFAP(?).结论:血管周细胞瘤,非常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血管周细胞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B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4年12月病理确诊为PMBL的病例,对其对PMBL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PMBL2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3例均侵犯邻近器官,2例伴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受累,1例椎体受累(C7-T4)。镜下见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瘤细胞呈巢状或弥漫浸润,瘤细胞胞质空亮丰富,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其中1例可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CD20、CD79a、CD23、bcl2、CD23,其中2例表达CD30,均不表达CD3、CD5。随访3例均生存,化疗后1例获得CR,2例获得PR。结论:纵隔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很少见,形态变化多端,容易引起误诊。提高对PMBL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所获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为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胃镜检查发现胃窦见直径约6.0 cm以前壁和大弯侧为主、浸润生长的、周边不规则的溃疡型隆起,中央污秽苔,并见紫蓝色血痂,诊断为胃体窦交界部溃疡型癌。后经我院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考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类型少见,易误诊为低分化癌,应加强对胃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并仔细分析病情,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对1例肺良性转移性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治疗、预后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形态类似子宫平滑肌瘤,瘤细胞呈梭形,无细胞的非典型性,未见坏死,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ER、PR、SMA、Calponin强阳性。结论:BML非常罕见,肺是常见转移部位,因缺乏对其认识,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BML的认识对避免误诊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治疗前后脑脊液中胱抑素C和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CNSI患儿56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18例,化脓性脑膜炎16例,病毒性脑膜炎22例,并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患儿脑脊液20例为对照组,收集治疗前后脑脊液样本;测定Cys C和S100B蛋白浓度。结果:治疗前CNSI各组脑脊液S100B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结脑患儿脑脊液S100B浓度明显高于化脑组和病脑组,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化脑组与病脑组脑脊液S100B蛋白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CNSI各组治疗前脑脊液Cys C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脑组、化脑组、病脑组三者之间相比,也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明显恢复。结论:脑脊液S100B蛋白和Cys C联合测定有助于小儿CN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可进行疗效评估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