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C-PG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以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为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用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的可行性,并调查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发生率.测定不同浓度C-PG诱导的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C-PG的最适应用浓度;检测30名志愿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和服药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检测483例血小板捐献者的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聚集功能不良者进行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率随C-PG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C-PG浓度达200μ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达最高;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均表现明显减低(P<0.001),但以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最显著.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确定为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20%;在483例血小板捐献者中,检出25例有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其中有11例表现为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减低.结论: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能有效的检出血小板功能不良者,适用于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功能的筛选;在血小板献血者中,血小板功能缺陷者的检出率大约为5%.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或“窗口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病毒核酸(HBV—DNA)检测阳性者,最常见于HBV高流行区。我国是HBV的高感染地区,但对献血者只进行HBsAg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两种CPG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为血小板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筛查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对血小板聚集仪法和薄片法(SPAT)进行比较。方法(1)以CPG为血小板激活剂,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法和薄片法测定30名自愿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和服药24h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确定服药与否的临界值;(2)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法和薄片法同时检测483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查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发生率。结果(1)服用阿司匹林的自愿者服药24h后,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聚集仪法)均显著降低,尤以180s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最为显著,由服药前的45.4%±9.5%降低为10.1%±5.0%(P<0.001)。23例自愿者服药24h后血小板聚集时间(薄片法)显著延长,由服药前的(64.5±13.9)s延长为(178.8±16.3)s(P<0.001)。血小板功能缺陷的临界值(cutoff)确定为:血小板聚集仪法为测定时间180s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20%;薄片法为血小板聚集时间≥150s;(2)483例血小板捐献者中,血小板聚集仪法检出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者25例(5.18%);薄片法为5例(1.03%)。结论以CPG为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实验能有效检出阿司匹林服药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者,适用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功能筛查,以血小板聚集仪法优于薄片法。  相似文献   
4.
何刚  肖健宇 《天津医药》2011,39(12):1127-112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CT、胃镜、超声胃镜及结肠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4年间经镜下活检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患者146,其中采用GEHispeedNX/Z双层螺旋CT检查126例,采用Olympus GIF-260胃镜检查93例,行PENTEXOF-13141超声胃镜检查66例,行Olympus CF-H260AT电子肠镜检查8例,所有病人术后进行免疫组化CD117和CD34检测。结果:146例均行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查证实为间质瘤。其中病变位于胃93例,空肠20例,十二指肠15例,回肠10例,直肠5例,横结肠3例。CT确诊率为73.01%(92/126) ,CT影像表现为胃肠外的肿块或肠壁明显增厚,肿块大小密度不均匀,良性GIST密度均匀,坏死组织少,分叶不明显;恶性分叶明显,肿块都较大,呈不均匀强化。胃镜确诊率37.6%(35/93),结肠镜确诊率37.5%(3/8),超声胃肠确诊率100%(66/66)。超声胃镜镜下所见肿物起源于粘膜肌层23例,固有肌层43例,均为低回声团块41例;内部回声不均匀,高回声14例,伴囊性变12例。结论:内镜联合CT检查可提高术前确诊率。超声胃镜对胃肠间质瘤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复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储存铁的影响。方法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97名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首次捐献组)、连续捐献6—12次组和连续捐献13次以上组,用ELISA法检测捐献者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结果连续捐献6—12次和13次以上组的SF略低于正常对照组、sTfR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3组的SF和sTfR经方差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共97名捐献者中,发现3名女性和1名男性捐献者存在铁缺乏。结论反复捐献血小板不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但对其自身的铁缺乏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和比较人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常温保存后在动物体内生存力的变化。方法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各10(人)份,22℃振荡保存,在保存0—7 d内的不同时间分别取样1 ml,并将样品浓缩10倍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入80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在注入30 min和4 h时经尾尖采集小鼠全血30μl/只,肝素抗凝,用CD61-PE标记后,流式细胞术计数其中的人血小板数,以30 min时的人血小板计数为100%,计算输注4 h时的人血小板存活率。结果保存0、3、5、7 d时,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在输入SCID小鼠体内4 h时的血小板存活率分别为(70.5±7.5)%、(69.8±8.0)%、(67.5±8.4)%、(55.6±4.7)%和(68.7±8.1)%、(71.2±8.9)%、(70.2±7.8)%、(58.1±5.4)%,在相同保存期内,2种血小板制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7 d时,2种血小板的体内存活率均明显降低,与0 d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在SCID小鼠体内生存力无明显变化,保存7 d时存活率降低;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