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
目的了解高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情况,研究其聚集特征,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884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84名高中生中肢体暴力检出率9.95%;吸烟检出率7.35%;饮酒检出率26.92%;过早性行为检出率4.86%。不同性别(■=16.025,P=0.003)、不同学校类型(■=85.736,P0.001)南昌市高中生单一及多种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884高中生中23.53%存在两种健康危险行为,19.12%存在3种健康危险行为,16.74%存在5种及以上健康危险行为。结论及早发现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并予以纠正,是有效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蔓延和加重最为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关注其共发的重点人群,高效干预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现状及童年期不良经历,探索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关系,掌握童年期不良经历对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累积效应。方法 2015年5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南昌市城区34所高中按中考录取分数线由高到低排序随机抽取5个学校,共调查高中生884名。结果 884名高中生中125人(14.14%)有自杀意念,55人(6.22%)有自杀计划。logistic分析表明,躯体虐待(OR=3.002,P<0.001),家庭成员有精神异常者(OR=3.465,P<0.001)与自杀意念呈正性相关;性虐待(OR=3.105,P=0.008)、躯体虐待(OR=3.439,P<0.001),家庭成员有精神异常者(OR=5.295,P<0.001)与自杀计划呈正性相关。累积效应分析发现,随着童年期不良经历数目的增加,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发生的风险增加,有三种及以上不良经历者产生自杀意念OR=10.836,产生自杀计划OR=22.660。结论 童年期不良经历是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发生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有童年期不良经历青少年的干预可有效防控高中生自杀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3.
分析学生日常行为与自评学习成绩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养成健康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西省6个县12所中小学共228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在校学生过去7 d吃早餐天数、过去7 d体育活动(≥45 min)累计天数及过去7 d平均每天玩手机计算机时间,利用χ2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所调查学生中自评学习成绩优秀或良好者1374名(60.16%),及格者613名(26.84%),不及格者297名(13.00%).小学、每天均吃早餐、平时在学校不玩手机计算机学生自评学习成绩较好(OR值分别为0.50,0.57,0.64,P值均<0.05),过去7 d体育活动(≥45 min)0 d/周学生自评成绩较差(OR=1.57,P<0.01).67.43%的学生过去7 d每天均吃早餐,75.39%的学生平时在学校不玩手机计算机,40.89%的学生过去7 d体育活动(≥45 min)为0 d.结论 不吃早餐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缺乏体育运动学生自评学习成绩较差,平时不玩手机计算机学生自评学习成绩较好.应从多方面入手干预学生危险行为,促进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经历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限制,该群体对死亡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虽然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所下降,但自杀仍是我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实施前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变化过程,排除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影响外,与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3].本研究于2015年6月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杀意念发生特征,探究自杀意念与其他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大国,且江西省为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妇女是农村家庭的关键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慢性病患病情况常被忽视。目的 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27个行政村3 600户居民,2006-2014年,每两年进行一次一对一的入户问卷调查。共15 634名15岁及以上农村妇女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人口学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纳入此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加权前农村妇女总人数为15 631名,其中常住妇女11 660名(74.60%);加权后妇女总人数为2 245 283名,其中常住妇女1 621 026名(72.20%)。加权后,妇女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1.2%,其中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4.5%,高于外出妇女(2.8%)(χ2=428.035,P<0.01)。年份〔2008年:OR=0.778,95%CI(0.767,0.789);2010年:OR=1.569,95%CI(1.546,1.592);2012年:OR=0.820,95%CI(0.808,0.833);2014年:OR=0.818,95%CI(0.805,0.831)〕、年龄〔35~54岁:OR=5.425,95%CI(5.324,5.529);55~岁:OR=9.807,95%CI(9.609,10.009)〕、职业〔农民:OR=1.371,95%CI(1.353,1.388)〕、婚姻状况〔已婚同居:OR=1.424,95%CI(1.386,1.463);离婚或丧偶:OR=1.198,95%CI(1.163,1.2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371,95%CI(1.353,1.388)〕、收入水平〔中等:OR=0.898,95%CI(50.888,0.908);高等:OR=0.899,95%CI(0.885,0.914)〕、是否为劳动力〔否:OR=1.618,95%CI(1.600,1.636)〕、是否外出〔否:OR=1.667,95%CI(1.637,1.697)〕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1.2%,且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较外出妇女更高。年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共存性和关联性.方法 于2018年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2284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84名中小学生肢体暴力检出率为29.60%;缺乏体育活动检出率为90.96%;不良卫生习惯检出率为24.96%.2.41%中小学生存在单一健康危险行为,3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