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鱼油脂肪乳(FO)对严重脓毒症并发急性胃肠损伤Ⅲ级(AGIⅢ级)病人的疗效和免疫调理效果。方法:根据标准纳入AGIⅢ级病人78例,采用随机号码表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在胃肠外营养(TPN)液中加入FO 10 g/d,24 h持续静脉注射。在TPN中加入中长链脂肪乳50 g与FO为5∶1。对照组不加FO。结果:治疗组病人60 d死亡11例(26.8%),对照组18例(48.6%)。57例病人(73%)为腹腔感染,其中治疗组病人28 d和60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CD3总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而治疗第7天两组CD3总T淋巴细胞百分比、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无统计学差异。39例病人存在感染性休克,其中治疗组28 d和60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CD3总T淋巴细胞百分比、Ig G、Ig 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第7天各项指标差异仍不显著。结论:FO可改善严重脓毒症并发急性胃肠损伤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院前120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纳洛酮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复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抢救时间<15min与>15min抢救成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开始抢救时间<15min与>15min抢救成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可加快自主呼吸恢复、心脏复苏成功及脑复苏的成功,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的抢救成功率,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很好药物,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措施进行分析。方法我院院前急救科出车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共86例,院前的急救措施包括:评估患者的伤情,进行急救治疗,在送院途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监测,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结果全部患者中,80例患者安全的送至医院,6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原因包括:患者的损伤比较严重,大量失血,抢救时间延迟,患者内脏器官出现衰竭。结论在现场对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急救,送院途中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测并实施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张岸林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57-2558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20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70例经院前急救的患者作为救治组,另外50例经家属施救后送院治疗的患者作为自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救治组患者在发生呼吸阻塞、脑疝、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病亡的数量上都低于自救组。证明救治组采取的救治措施有积极的效果,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效果明显。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外急救方式中,医生进行现场救护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降低患者病死和致残几率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患者的预后情况也更好。而家属采取施救的患者效果表现不佳,这与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只要能对此类疾病高发人群及其家属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和急救知识与相关的技能训练,就能有效地提高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时其家属进行施救的能力,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白细胞、电解质的影响。方法61例心搏骤停的患者,经急诊科或院内复苏后转入ICU,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入ICU后立即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2~4h内将鼓膜温度降至32~35℃,共治疗72h。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第7天对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清电解质进行检测,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复苏成功后第1天的外周血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36)。而两组患者电解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亚低温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降低21.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同样能保护脑神经功能,提高存活率,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同时对血清电解质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26例,对其侵入性操作频率和医院感染率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关的消毒和护理对策。结果本院急诊科危重患者侵入率操作频率较高,有34位患者出现了医院的感染的情况,医院感染率达到15.04%,针对本院侵入性操作频率较高的特点,本院加强了对于无菌操作和消毒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结论危重科患者存在入侵性操作频率高和医院感染率高的特点,要重视入侵性操作中的消毒和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