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年学生性健康知信行自我分类偏差对相关问题求助意愿的影响,为精准实施青年学生性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3-4月性健康和HIV感染风险评估干预微信小程序("熊探")测试期间的青年学生使用者纳入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性健康知信行的自我分类和系统分类结果差异划分为3组,包括分类一致组、自我分类偏低组(自评比实际性资讯获取更少、性态度更传统、性经历更少)和自我分类偏高组(自评比实际性资讯获取更多、性态度更开放、性经历更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组研究对象的性健康相关问题求助意愿差异。结果 2 009名研究对象的年龄(19.2±1.1)岁,女性占54.7%(1 099/2 009),大专及以上者占98.4%(1 976/2 009)。性健康知信行自我分类一致、偏低和偏高者分别占49.0%(984/2 009)、10.9%(219/2 009)和40.1%(806/2 009)。与分类一致者相比,自我分类偏低青年学生的HIV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接受意愿更低(aOR=0.65,95%CI:0.43~0.99),自我分类偏高青年学生的性相关疾病求助意愿更低(aOR=0.76,95%CI:0.59~0.98)。结论 性健康知信行自我分类偏差会降低青年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求助意愿,尤其自我分类偏低会使青年学生低估HIV感染风险,接受咨询检测意愿下降,引起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加速扩散。在性健康教育中需加强引导,提高青年学生群体自我评估能力、客观感知和应对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的HIV检测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职学生HIV检测认知水平和行动力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4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其HIV检测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1864名中职学生平均年龄为(16.27±1.20)岁,男女比为1∶2.43;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2.90%(986/1864);报告性行为发生率为5.63%(105/1864);有性行为的学生HIV检测率为14.29%(15/105),73.28%(1366人)的学生愿意在危险性行为后进行HIV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OR=0.661)、艾滋病知晓情况(OR=0.445)、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OR=1.591)、是否听过HIV检测(OR=0.446)、是否接受过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OR=0.538、0.648)是影响中职学生HIV检测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HIV检测意愿较高,但有性行为的学生检测率较低,农村学生检测意愿低,应加强学生正确性观念、检测相关知识政策的教育,且教育资源投入应对农村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青年学生性健康和HIV感染风险评估干预微信小程序("熊探")设计及其测试情况,了解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自我分类理论为指导,采用聚类分析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熊探"架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预防干预内容。通过青年学生社团招募青年学生体验式参加"熊探"测试,收集和分析重复测试者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变化情况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 研究对象包括重复测试2次者393人和自愿参与满意度调查者750人。"熊探"包括角色自我判定、自我测试、风险评估、评估报告生成与后台管理5个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包括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6项和二级指标55项;评估报告生成模块包括角色诊断类型、艾滋病性健康知信行雷达图和干预处方。393名重复测试者中,对艾滋病是严重传染病、我国青年学生疫情趋势/传播途径、主动寻求HIV检测服务、感染者关怀的知晓率有所提高(P<0.05)。对"熊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接受率为75.7%(568/750)、认可结果判断为86.5%(649/750)、认为问题难易适中为83.1%(623/750)、认为学到知识为93.3%(700/750)、对页面设计满意为84.1%(631/750)。"傻白甜""好奇宝宝"和"老司机"3种角色类型中,"傻白甜"类型认为问卷填写时长较长、问题难度稍大(P<0.05);"好奇宝宝"认为学到更多的知识(P<0.05)。结论 "熊探"将艾滋病相关知信行融入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游戏中,为青年学生提供个性化、具象化的HIV感染风险评估和自我干预,可有效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纠正自身知信行和风险认知误区,获取安全套、检测等干预服务的链接,获得体验者的认可,但"熊探"的大规模应用及其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基于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中等职业学校制定及调整性健康教育防控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4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基于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864名学生平均年龄(16.27±1.20)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52.90%(986/1864),性行为发生率5.63%(105/1864)。8.53%(159/1864)的学生曾尝试使用社交软件/网站/在线游戏等多种网络途径寻找性伴,平均年龄(16.35±1.20)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1.477)、喜欢同性(OR=3.525)、接受“一夜情”或上网“约炮”(OR=2.432)、有强烈性需求(OR=1.722)、在网络上浏览过色情信息(OR=2.097)、非常喜欢(OR=2.289)/喜欢(OR=2.617)在网络或手机软件与人交流是中等职业学生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危险因素;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OR=0.522)是保护因素。结论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有一定比例学生已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提示学校在落实国家对开展性健康教育相关政策与工作要求的同时开展新媒体网络性健康宣传教育,预防网约性行为以提高学生识别性病/艾滋病感染风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青年学生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以广东省16所高校和技工院校为研究现场,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方便抽样方法收集青年学生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1013名发生过非固定性伴性行为的青年学生纳入调查,其中16~19岁450人(44.42%),男性757人(74.73%),575人(56.76%)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性别、学校类型、月均生活费、独生子女、在校住宿、自报性取向、开始接受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学段、艾滋病知晓情况、首次性行为年龄、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最近1年固定性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不同的青年学生,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OR=0.623)、最近1年性行为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者(OR=0.350)、最近1年固定性伴性行为未坚持使用安全套(OR=0.159)的青年学生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更低;最近1年有固定性伴性行为且坚持使用安全套(OR=6.845)的青年学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可能性较高。结论广东省青年学生发生非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比例不高,应重点关注独生子女、最近1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者、在固定性伴性行为中未坚持使用安全套者,并采取针对性宣传干预等措施提升其风险意识、减少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广州市5所不同类型大学开展横断面调查,每个年级至少抽取1个班级,每所学校样本量为600人。采用R 4.2.2软件进行数据整合、清洗和分析。以是否曾经发生过性行为为分层变量,同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每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混淆矩阵对两种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价,保留预测性能较高的模型。结果 共调查青年学生7 346人。自报曾经发生性行为者占9.08%(667/7 346),其中近1年发生危险性行为者占26.24%(175/667)。对于近1年是否发生危险性行为,决策树模型各项预测性能较高,当复杂度系数值为0.018,决策树生长层数为4,即有5个叶子结点时,树的交叉误差最小。决策树模型第一个最佳分组变量是首次性行为是否正确使用安全套,如果正确使用安全套但近1年发生男男性行为则发生危险性行为概率增加,如果近1年未发生男男性行为,但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且开始接受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上,发生危险性行为概率也会增加。结论 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问题值得关注,首次性行为的经历、是否接受过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是后续发生危险性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决策树模型对于预测和筛选HIV潜在风险人群具有一定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论坛剧场运用于青年学生性健康及艾滋病预防教育领域的效果。方法以2023年4月举办的3场论坛剧场的学生观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干预前后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风险意识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3场活动参与人数516人,活动前后均提交了有效问卷共460人,问卷有效率89.15%。年龄中位数为19(18,20)岁;其中男性占39.3%(181/460),女性占60.7%(279/460)。参加论坛剧场后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各道题前后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1),“国八条”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7.4%上升到93.0%(P<0.01)。在风险意识方面,学生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定位发生了变化(P<0.01),对性行为对象的选择较干预前变得保守(P<0.01),对与未知感染状况的人发生性行为较干预前变得更为谨慎(P<0.01)。93.5%的学生对“知性防艾”论坛剧场表示喜爱,认同论坛剧场提高了自己的检测意愿(96.5%)、防护意识(96.1%)、性健康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95.0%)、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的接受程度(95.0%),以及会更加慎重做出性决定(94.8%)。结论论坛剧场可以提高青年学生性健康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风险意识。青年学生对论坛剧场总体满意度较高,今后可充分发挥论坛剧场的作用,加强对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青年学生性健康特征与教育需求调查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聚类分析识别青年学生群组,探索不同群组的特征和需求差异,为预防艾滋病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广东省教育部门组织的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性健康教育需求调研,对使用方便抽样法获得3 884份网络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两步聚类分析,结合专业领域认识判断确定纳入分析的变量和群组数,比较群组间的性健康、人口学特征、性教育内容与形式需求的差异。结果 经聚类分析确定聚类变量共6个,分别包括自慰行为认知和发生率、性行为发生率、性资讯获取频率、接纳性伴开放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根据以上性健康知信行特征、HIV感染风险将学生分为3个群组,其中高风险组1 810人(46.6%)、中风险组1 549人(39.9%)、低风险组525人(13.5%)。人口学特征,高风险组中位年龄19岁,男生(65.9%)、性取向为非异性恋(15.2%)、来自城镇(58.2%)、独生子女(30.8%)和在读本科(54.7%)的比例最高;中风险组中位年龄19岁,女生(82.7%)、在读高职(34.0%)的比例最高;低风险组中位年龄18岁,来自农村(52.4%)、非独生子女(80.6%)、在读高中(41.3%)、非寄宿(17.5%)、无实习/打工经验(43.2%)的比例最高。在教育内容需求方面,高风险组对自我认同、性安全、性决定、避孕流产和STD/AIDS防治的需求高,中风险组则更关注婚恋观、性侵害,低风险组更需要了解青春期生理知识。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对同伴教育、互联网/多媒体、匿名咨询等性教育形式需求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群组的青年学生自身特点、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和教育需求存在区别,应分类开发教材和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群组特点施教,增强学生的接受度和积极性,以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青年学生对自身HIV感染相关行为的风险感知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9-11月根据国家统一方案,采用方便抽样在广州市5所不同类型高校中,按照每个年级至少抽取1个班级,每所学校完成不少于600名青年学生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用于构建风险感知模型,分析不同风险感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青年学生7 346名,自评HIV感染风险较低者占90.58%(6 654/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相符者占89.10%(6 545/7 346)。风险感知与行为不符者占10.90%(801/7 346),其中低估风险者占19.10%(153/801),高估风险者占80.90%(648/801)。无序多分类logits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相比于未发生过性行为组,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29.39,95%CI:73.28~228.48),同时也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1.76,95%CI:1.04~2.99);有性经历且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是低估风险的危险因素(OR=70.56,95%CI:42.72~116.53),但与高估风险无关;女性、其他学校类型、非异性恋取向、自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一般或不了解是高估风险的危险因素,但与低估风险无关。结论 广州市高校青年学生总体风险感知情况良好。个体因素、教育因素和性行为经历均是HIV感染相关行为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推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风险感知能力,进而主动寻求健康服务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青年学生HIV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个体HIV感染风险和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德尔菲法,选择19位专家经过3轮专家咨询,根据指标筛选标准并综合考虑专家建议,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结果 3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在0.887~0.945之间,协调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79、0.329和0.248(均P<0.001),第3轮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0.2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研究结果可靠性高。建立了7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青年学生HIV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权重。结论 应用德尔菲法建立青年学生HIV感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用于开发青年学生HIV感染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个性化的预防干预,但其信度和效度及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