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手法摘除联合悬合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优点,操作要点及并发症。方法:对26例(26眼)外伤性白内障施行手法摘除,睫状沟固定植入悬吊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6眼视力恢复至0.4-0.6,占61.5%;4眼视力恢复至0.7-1.0,占15.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手法摘除联合悬吊型人工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谢青  李一壮  刘爱平  龙勍  卞征  刘洵 《现代医学》2002,30(5):314-316
目的 评价正大捷普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HSK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正大捷普滴眼液治疗,对照组采用0.1%阿昔格韦(ACV)滴眼液治疗,随访2周。结果 实验组患者自觉症状及体征缓解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临床控制率为75.8%,对照组为如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大捷普滴眼液——以玻璃酸钠为赋形剂的阿昔格韦滴眼液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治疗H5K的滴眼液。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术后无张力瞳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洵  龙勍  李一壮 《江苏医药》2003,29(9):699-700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无张力瞳孔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位医师操作的白内障囊外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发生张力瞳孔的原因。结果5眼出现无张力瞳孔,发生率为0.5%。5眼瞳孔均整圆,散大,3例诉光亮处畏光。结论白内障术后无张力瞳孔的发生机制不明,对视力影响不大,目前无有效治疗,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危角膜内皮合并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4例高危角膜内皮白内障患者施行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82 6个·mm-2 (5 16~93 4个·mm-2 ) ,周边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947个·mm-2 (85 8~114 3个·mm-2 )。结果 术后视力>0 .6者10例,0 .3~0 .6者3例,<0 .3者1例。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8.16%。随访1~3年,无角膜并发症发生。结论 通过小切口行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危角膜内皮的白内障,具有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技术要求高,对这类患者手术要慎重,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追踪。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30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54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平均眼轴长(31.35±1.20)mm(30.04~35.12mm),平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4.03±2.92)D(-4~+8D)。结果术后最佳视力(含矫正):术后1d≥0.3者占35.2%,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48.1%、59.3%及64.8%;其中术后第1天≥0.5者占13.0%,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31.5%、42.6%及46.3%。结论通过小切口行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的高度近视白内障,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龙勍  陈晖  李一壮 《江苏医药》2000,26(9):700-701
目的 探讨连续环形撕囊在手法碎核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优点、操作要点、施行条件及特殊情况下的操作。方法 对 10 84例 (112 5只眼 )老年性白内障病例 ,施行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 ,同时用手法碎核技术娩核。结果 顺利完成环形撕囊 10 38只眼 (92 3 % )。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在手法碎核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涛  李一壮  朱永斌  龙勍 《眼科研究》2004,22(2):161-163
目的 比较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探讨手术切口损伤角膜内皮的机制,为术中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创造有利条件。方法 将60只兔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小切口组)、B组(中切口组)、C组(大切口组),每组20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14、30d观察免角膜上方和中央区内皮细胞密度的改变,计算内皮细胞丢失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内皮细胞丢失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手术切口的缩小,上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呈下降趋势,角膜中央区的内皮细胞丢失率随上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下降而下降。A组与B组术后各期内皮细胞丢失率无差异,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内皮细胞丢失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白内障手术切口越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越好,自闭性小切口应是临床白内障手术的理想切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