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7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118头人繁殖恒河猴血清四种蛋白质和同工酶遗传基因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表明,除醇脱氢酶(ADH)为单态外,其余三个基因位点均表现多态,前清蛋白(PA)可分为AA、AB、AC、AD和BB、CC,EE七种表型,各基因的频率为A 0.85,B 0.072,C 0.042,D 0.009,E 0.034转铁蛋白(Tf)可分为CC、DD、EE、FFGG、CD、CE、CG、CH、DE、DF、DG、DH、EF、EG、EH、FG十七种表型,墓因频率为C 0.064,D 0.380,E 0.188,F 0.111,G 0.244,H 0.014,苹果酸脱氢酶(MDH)可分MDH)1-1和MDH2-1两种表型,基因频率为MDH~10.958和MDH~20.042。  相似文献   
2.
作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的中枢,实验动物监测管理工作程序中的许多信息是实验动物信息来源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数据需要通过特定的数据传输程序进入实验动物数据库进行处理分析,成为实验动物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这是实验动物信息网络开发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利用编程软件MSVBasic 6.0 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SSQL7-0 , 在实验动物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专业性和第三方公正性的工作程序和岗位特点,编制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管理办公网络系统,实现了软件客户化和实验动物质量监测工作信息化的要求。本文以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 简称监测所) 办公系统的建设为例,介绍该系统设计的原则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BALB/c小鼠经人工感染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后的白细胞数值的变化。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通过静脉和鼻腔接种小鼠,分别在接种0~7d和0 ̄11d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对静脉接种方法进行0~8h的短时间监控。结果静脉接种途径在接种病毒后2h,小鼠的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就显著降低,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在接种第3天、粒细胞数在第2天恢复正常而后均显著升高;而鼻腔接种仅在1~3d淋巴细胞数有所降低,而后恢复正常;1~6d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结论人工接种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对小鼠的白细胞数值影响明显,静脉接种比鼻腔接种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禽流感H5N1病毒对小鼠体温体重的影响。方法小鼠鼻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禽流感H5N1病毒,观察不同组雌雄小鼠体重和体温的变化。结果感染小鼠的体重体温出现明显的降低,各组小鼠随接毒剂量的不同,其体重和体温的降低程度分别是150μ1组>100μ1组>75μ1组>50μ1组。其中,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相比,体重和体温降低的持续时间长。结论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体温和体重明显降低,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致病的持续时间雌性长于雄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稳定的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规范其操作方法。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后,选择白色念珠菌(C.albicans)和非白念珠菌(C.parapsilosis)分别接种ICR小鼠,从免疫抑制、菌株制备、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等方面对建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生存分析、组织载菌量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我们建立的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显示肾脏为靶器官,多器官弥散性真菌感染的典型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 通过对建模过程各环节进行规范,可得到稳定的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免疫防御及抗真菌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Balb/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和鼻腔接种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造疾病模型,观察其血细胞变化。[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通过静脉和鼻腔接种Balb/c小鼠,分别在0~7天和0~11天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对于静脉接种方法进行了0~8小时的短时间监控。[结果]静脉接种途径在接种病毒后2小时就能显著的降低小鼠的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在第3天、粒细胞数在第2天就恢复正常而后均显著升高;而鼻腔接种仅在1~3天淋巴细胞有所降低,而后恢复正常;1~6天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结论]从血细胞变化而言,静脉接种相比鼻腔接种方法要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鼻腔将H5N1禽流感病毒接种ICR小鼠,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麻醉ICR小鼠后将100 μL 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用移液枪滴入接毒组小鼠鼻腔,接毒后14 d内每隔24 h取材一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后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改变?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溶合,呈气肿状?肝?肾?脑等其它脏器也出现病变?【结论】 禽流感ICR小鼠模型能复制出人类禽流感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的肺病理类似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的肺病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ASP(Active Srever Pages)技术对实验动物信息网站-“广东省实验动物信息网”网站的主要功能进行改进,取代原有的IDC/HTX动态页设计的模式,实现该网的技术更新。建立了更快捷、实用、兼容和扩展性强大的网站,同时为该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实例讲解了技术改进的过程,还列出了设计实现的思路和核心代码。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0岁。1987年1月5日住院。自幼发现尿床后留尿印呈黑色,不易洗掉。1978年患者怀疑患“糖尿病”,在某医院化验发现尿色变黑,诊断为“尿黑酸病”,因无其它症状,未治疗。1980年开始反复腰及右下肢疼痛,严重时起步艰难,蹲下可缓解。住院前症状逐渐加重,身高渐矮,由原164cm 降至159cm。既往体健,已婚,生一女,体健。家族中无类似发病。查体:发育正常,自动体位。头颅无畸形,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巩膜有不规则褐色斑,鼻尖及耳廓有浅蓝色斑。胸、腹(-)。骨科情况: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对宿主细胞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选用鹅源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和脾脏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血液中细胞岗子(IFN-γ、TNF-α、IL-4、IL-18、IL-10、IL-2)及禽流感H5N1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变化.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可引起对宿主短暂的、可恢复的细胞免疫功能损伤:血液CD3+、CD4+、CD8+ T淋巴细胞数量于染毒后第2~4天下降(第4天为最低值),脾脏T淋巴细胞数最于染毒后第5~8天下降(第6天为最低值),然后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染毒后血液细胞因子变化表现为:血清IFN-γ、TNF-α水平下降,IL-4、IL-18、IL-10水平上升,IL-2水平无明显变化.从感染第7天开始检测H5N1禽流感特异性抗体为阳性,抗体水平逐渐升高至实验结束的感染第14天.结论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其主要的免疫病理改变之一,细胞因子表达失平衡或过多的表达都可能对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ell immunity and eytokines responses to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s in a BALB/c mode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disease.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BALB/c mice of the infected group were inoculated with 0.1 ml (10-4.875 TCID50) of A/Goose/Guangdong/NH/2003 ( H5N1 ) virus intra-nasally. Fifty control mice received noninfectious allantoic fluid and another fifty control mice received normal sodium. Blood and splee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ive mice every 24 h during the 14 d post-infection. The changes of CD3 + T cells , CD4 + T cells, CD8 + T cells for cell immunity in blood circulation and spleen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cytokines and antibody responses in blood circulation were detected by ELISA. Necropsy was performed on mice that di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ose euthanized at end of study. Results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s can make damages to the cell immune system transiently. The CD3 + T cells, CD4 + T cells, CDS + T cells declined at 24 days post infection in blood circulation and declined at 5-8 days in spleen, then recovered to the normal level gradually. The eytokines responses to the infections can be detected: the level of IFN-γ,TNF-α declined, IL-4, IL-18, IL-10 increased, and IL-2 changed little. The antibody increased rapidly from day 7 post infect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study (day 14 post infection). Conclusion Collectively,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can cause cell immunity deficiency and an imbalance in the level of eytokine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unusual severity of disease caused by the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