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子宫广泛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广,术中出血量多,对麻醉要求比较高。本文对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硬膜外复合全麻以及单纯全麻3种麻醉方式,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长骨成釉细胞瘤是罕见新生物,占恶性原发骨肿瘤1%以下。曾报道过150冽,90%  相似文献   
3.
全身恶性肿瘤常转移到卵巢。据报道约10%的卵巢肿瘤为继发性。卵巢肿瘤有特征性印戒细胞,其细胞核被挤在一边。库肯勃(Krukenberg)首先描述该肿瘤,是原发性腺癌(通常来自胃肠道)转移到卵巢所致。WHO现按以下标准诊断库肯勃氏瘤:①卵巢癌;②细胞内粘蛋白由赘生物印戒细胞分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的CT测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测量指标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椎间盘突出的二个测量指标—矢状径和横径指数(STI)以及矢状径指数(SI)对115例不同程度腰腿痛的CT检查结果进行测量,其中轻度20例,中度45例,重度50例。结果: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的STI均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与重度的STI均数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轻度、中度和重度的SI均数两两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STI与SI指标作为衡量椎间盘突出的量化指标客观可靠,SI更简化,更实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软骨下骨髓水肿样及囊样病变与关节软骨缺失的关系。方法:68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6例135个膝关节进行了随访,随访期限为12~30个月。采用半定量积分系统WORMS分析膝关节骨髓水肿样和囊样病变的分布及邻近关节软骨状况。以骨髓病变稳定组作为参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同一分区软骨下骨髓病损与软骨缺损之间的关系。结果:不伴有明显关节软骨病损的各分区其软骨下骨质病变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以胫骨中部分区较高。随访对照研究显示骨髓病变与软骨病损具有明显相关性,新发骨髓病灶相较稳定病灶的局部关节软骨病损的风险更为明显(OR=3.9),基期及随访期未见骨髓病变的病例组软骨病损风险远小于病灶稳定不变组(OR=0.1)。结论:膝关节承重部位相对易于发生软骨下骨髓病损,软骨下骨髓水肿样病变及囊样变与同一区域软骨病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阻塞性黄疸阴黄证和阳黄证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MRI在阻塞性黄疸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中阴黄证30例,阳黄证49例。分别观察分析阻塞性黄疸阴黄证、阳黄证的MRI表现。结果:阴黄与阳黄证MRI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扩张程度方面,阴黄证以重度(19/30)和中度(8/30)扩张为主,阳黄证以轻度(21/49)和中度(28/49)为主,显著性检验χ2=19.694,P<0.005;②在胆管的扩张形态方面,阴黄证患者以软藤状扩张为主(21/30),阳黄证以枯枝状为主(35/49),显著性检验χ2=24.244,P<0.005。结论:MRI扫描利于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为阴黄、阳黄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代及其他2组液体在硬膜外麻醉期间快速输入时肾脏的生理变化,比较它们对肾功能的影响和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平衡盐(RL)组、血代(H35)组、低分子右旋糖酐(D40)组,硬膜外麻醉期间分别输入3组液体,收集血、尿标本,观察并比较3组肾功能几项指标及与之相关的动脉血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结果肾功能几项指标均低于正常值,其中尿量H35组为最多,D40组最少,3组间有显著差异;肾小球滤过率RL组下降最为显著,H35组较D40组更为接受正常值;尿比重RL组较正常值低,D40组较正常值高,H35组接近正常值,3组间有显著差异;钠重吸收率D40组较另2组有增高趋势;水重吸收率RL组较其他2组有显著性降低。各组观察期间动脉血压,H35组维持平稳,其余2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电解质,RL与H35组观察前后无显著性差异,D40组则较观察前有显著性降低。结论与RL和D40相比,H35可作为手术麻醉中扩容液,较单纯晶体液输入或以往术中常用血浆代用品的输人为优,它不但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平衡,而且有利于术中肾脏的保护及术后肾脏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是否重建至正常范围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中矢状位矫正丢失、内固定失败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57±10)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4.2年).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位参数并计算PI-LL.根据术后即刻PI-LL是否重建至-9°~9°将患者分为两组,并收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矢状位矫正丢失、生活质量以及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间各影像学参数矫正丢失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6.7%(2/30)出现内固定失败,非正常组患者15.6%(5/32)出现断棒,两组间内同定失败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5,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非正常组患者(F=0.089,P=0.024).结论 PI-LL重建不佳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降低、内固定失败风险增加有关,而与远期矫正丢失无关.  相似文献   
10.
美国医学院校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将丰富的人文课程充分整合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医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教学方式上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并且有具体、细致的考核评价系统。而我国存在轻视人文学科建设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人文课程设置面较窄、师资不足等问题;需通过重视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师资投入、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