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等长收缩训练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等长收缩训练(IE)在冠心病康复中的疗效及机理。方法:4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E组和动力性运动DE组。IE组每日进行IE体操和有氧训练,DE组每日进行有氧训练,每周均训练5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测定训练前后心率、血压、体重、腰围、臀围,心电运动试验,空腹血糖、血脂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并用放免法测定前后内啡肽(强啡肽、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的变化。结果:①两组均引起体质改善,但IE组腰围下降、肌力增加、最大运动时间增加和TG下降更为明显。②IE组定量运动时心血管反应下降。③IE组脑啡队和β—内啡肽明显增加。结论:冠心病患者IE训练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体质,提高最大运动能力,降低定量运动心血管反应,其机理与L—EK和β—EN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早期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引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术后早期持续被动运动 (CPM )的应用对膝关节内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观察和比较手术当天下午应用CPM前、中、后各 1h膝关节的引流量及术后第 1d上、下午进行CPM前、中、后各 1h膝关节的引流量 ,并进行同一时段CPM前、中、后的两两比较。结果 术后当天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第 1d上午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第 1d下午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早期应用CPM并不会使膝关节引流量增加 ,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疼痛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引起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本院自1998~2005年对103例年龄≥60岁的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的患者,进行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10  相似文献   
4.
偏瘫患者膝屈伸肌力等速测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偏瘫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下肢肌力训练。方法 运用Cybex 60 0 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3 1例病程大于 6个月和能独立行走的偏瘫患者的两侧膝关节伸肌和屈肌进行肌力测试。结果  (1)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在不同的运动速度下 (60°/s ,12 0°/s ,180°/s)均较健侧明显下降 ;(2 )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出现的时间与健侧相比有提前趋势 ;(3 )虽然患膝的屈肌和伸肌肌力同时下降 ,但屈肌的肌力较伸肌下降明显 ,患膝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比值较健侧有明显差异。结论 偏瘫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爆发力明显下降 ,因此 ,应加强患侧下肢屈肌和伸肌的肌力训练 ,尤应加强屈肌的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5.
6.
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胡智慧  顾晓园 《中国针灸》1999,19(4):205-206
大部分中风患者在经过1~3周的“脊休克”(软瘫期)后,就进入偏瘫的痉挛期。表现为上下肢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因此,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尽早打破中风偏瘫的痉挛模式对于偏瘫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偏瘫性肌痉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针灸针刺于偏瘫病人的患侧上肢的合谷/曲池、下肢的足三里/承山穴位后加以100Hz的电刺激,继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以寻找一种实用而持久的解痉方法。结果穴位低频电刺激30分,并配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1个月后产生明显而持久的解痉效果,肌张力、踝阵挛明显改善,下肢肌力、灵活度、活动能力明显提高,且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疗效为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康复活动,在于防止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减少畸形,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法我们制订了一整套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常规。自1996年在我院试用于2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5膝),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0天,患者安静及行走时疼痛、行走距离、转移能力、肌力及屈曲畸形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拐杖的使用率及内外翻畸形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关节的稳定性较术前无明显差异;但关节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使用楼梯能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后仍须继续进行正确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评估和康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工关节技术发展迅速 ,国外的人工关节现在已经包括髋、膝、肘、肩、桡骨头、掌指关节等 ,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hiparthroplasty ,THA)已逐渐成为一项常规手术。我国于 195 8年开始研究与应用。与手术的进步和普及相比 ,国内康复则相对落后。国外许多学者[1] 认为 ,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和及时的术后康复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2 ] 。THA的术后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疗效果的显示更需要一种客观、准确的功能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膝关节外伤后由于滑膜异常增生产生膝前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4例外伤后病人均膝前疼痛 ,镜下发现髌韧带旁内侧关节间隙滑膜出现炎症或息肉状滑膜增生 ,并给予切除。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 4个月 (2~ 2 4个月 ) ,Lysholm评分由术前 5 6 7分上升到 96 2分 (t=2 34,P <0 0 5 ) ,疼痛得分改善由 5 4分提高到 2 4 1分 (t=2 37,P <0 0 5 ) ,34例疼痛均消失 ,2 7例 (79% )股骨内髁软骨出现Outerbidge分类的Ⅰ~Ⅱ度的损伤未进行处理 ,9例 (2 6 % )术后出现关节血肿 ,于穿刺加压包扎后治愈。结论 创伤后膝关节由于滑膜病理性增生引起的膝前疼痛 ,经手术切除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增生的滑膜有时会引起股骨内髁软骨的轻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