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已有研究证实[1,2 ] 严重创伤将导致骨骼肌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蛋白含量减少和基因表达下调 ,但对其相应受体却缺乏了解。为此 ,作者利用同一模型 ,观察了不同致伤条件和不同致伤时间对骨骼肌bFGF受体定位表达与含量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bFGF对骨骼肌的自分泌作用提供理论根据。一、材料和方法1.致伤模型与标本采集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16只 ,体重 2 0 0~ 2 5 0g。分为正常对照、缺血 4h即刻、缺血 4h加再灌注 6h和 2 4h 4个组。详见文献 [1,2 ]。2 .bFGF受体与bFGF蛋白在正常和受创…  相似文献   
2.
癌基因与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癌基因是正常人体和动物细胞内以及致癌病毒体内所固有的一类基因,它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基因组中,能编码生长因子、受体、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分子和转录调控因子。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参与细胞生长繁殖和分化的生理过程。在个体发育早期,它们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敷用bFGF后肉芽组织中血管增殖与迁移情况,以及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13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n=7)、单纯烫伤B组(n=42)、bFGF治疗C组(n=42)、c-fos抗体D组(n=42).利用大鼠30%深Ⅱ度烫伤模型,于伤后3、6小时,1、3、7、 14和21天取创面皮肤标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真皮内血管形成的情况,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黏着斑蛋白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及c-fos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手段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在血管形成中的激活情况.结果 B、C组于伤后7天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明显,14天后FAK的表达也显著增加.损伤后3~6小时ERK的表达增强,随后1~3天,c-fos亦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各时间点D组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FAK的表达均减弱,肉芽组织中微血管的数量低于B组.敷用外源性的bFGF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前者变化不显著,但FAK的表达较A组增强明显,ERK的表达也显著增加,特别是c-fos也在伤后1~3天呈增强趋势.结论使用外源性bFGF通过ERK信号通路激活c-fos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活性;肉芽组织中血管形成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加速创面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的表达顺序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2 只大鼠分为7 组,即正常对照组、烫伤后3 h、6 h、1 d、3 d、7 d 和14 d 组。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烫伤后不同时间点内源性c-fos、c- myc 和bFGF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烧伤可以诱导c-fos、c- myc 和bFGF表达,但三者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正常皮肤即有c-fos 表达,伤后3 h 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 天以后降至最低水平,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内。c- myc 的表达在伤后3 天达最高值,阳性信号分布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而bFGF则在伤后6 h 开始出现,伤后第1 天达最高值,主要分布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结论:烧伤可以诱导皮肤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及bFGF的表达,其表达具有时相与部位分布特征。三者表达的时相性提示在烧伤后早期原癌基因与生长因子基因之间具有相互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作用对后期组织修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myc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物因子(bFGF)的表达顺序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2只大鼠分为7组,即正常对照组、烫伤后3h、6h、1d、7d和14d组。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烫伤后不同时间点内源性c-fos、c-myc和bFGF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烧伤可以诱导c-fos、c-myc和bFGF表达,但三者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正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伤后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修复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深Ⅱ°烫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PCNA蛋白及bFGF mRNA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外源性使用c-fos单克隆抗体及bFGF后二者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修复结局的改变.结果:烧伤诱导c-fos及bFGF mRNA的表达,从而启动修复过程.外源性应用c-fos抗体后,伤后各时间点基本探测不到bFGFmRNA的表达,伤后14d创面皮肤虽然基本完成了再上皮化过程,但其基底细胞排列成薄层细胞,PCNA数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皮肤全层变薄.而创面外源性应用bFGF后,bFGF mRNA表达有一定增加,但无明显差异.但伤后14d创面皮肤组织基底层变厚,其中含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真皮层亦变厚,并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结论:c-fos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启动bFGF基因转录,增加细胞的增殖活性.用c-fos抗体中和内源性c-fos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导致创面修复细胞PC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8.
低温条件下犬后肢枪伤后伤道骨骼肌组织SDH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低温条件下犬后肢枪伤后伤道肌肉组织活性变化规律,探索寒冷地区的枪伤特点,为指导临床清创和促进后期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时肺c-fos与c-jun两种癌基因表达的特征及其对肺内源性bFGF基因激活的影响,并探讨这两种原癌基因和bFGF基因的变化与肺损伤后修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修复结果的关系.方法 21例标本包括体表慢性溃疡8例、增生性瘢痕8例和正常皮肤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两种生长因子在溃疡和增生性瘢痕的定位与表达量.结果 bFGF和TGF-β在正常皮肤中有少量表达,主要位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和细胞外基质.此外,bFGF还见于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溃疡组织bFGF与 TGF -β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中bFGF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TG F-β则仅见于炎性细胞.在增生性瘢痕TGF-β的表达为阴性,而bFGF则仍呈现出较高的表达量.结论在高浓度生长因子环境下创面修复延迟可能和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障碍有关.研究结果还提示bFGF参与了瘢痕发生的全过程,TGF-β则主要作用于瘢痕形成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