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cytological test,LCT)与宫颈活检的符合率及LCT结合宫颈活检在宫颈上皮性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 498例妇科患者宫颈LCT结果,阳性病例共377例,其中148例行宫颈活检.比较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并研究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6 498例LCT检查中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5.80%,其中ASC-US 215例(在阳性病例中占57.03%),ASC-H 36例(9.55%),LSIL 82例(21.75%),HSIL为39例(10.34%),AGC-NOS为4例(1.06%),SCC 1例(0.27%);宫颈活检148例,其中炎性反应39例(26.35%),挖空细胞15例(10.14%),CIN Ⅰ级32例(21.62%),CINⅡ级35例(23.65%),CINⅢ级17例(11.49%),鳞癌9例(6.08%),腺癌1例(0.68%),以组织学结果验证细胞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LSIL(61.7%),HSIL(71.43%),SCC(100%);宫颈病变多见于30~50岁年龄段.结论 宫颈LCT是筛查宫颈上皮性病变方便、准确的手段,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进一步检查可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ylori能否阻止或逆转胃黏膜萎缩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CAG患者H.pylori根除前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探讨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H.pylori阳性的CAG患者进行了根除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分别行胃镜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pylori根除前后胃窦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31例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在根除治疗3个月后进行了复查,根除率为77.4%.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随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加重而逐渐显著减少(P<0.01).轻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G细胞数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升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重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减少的G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胃泌素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CAG患者根除H.pylori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合成、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可出现恢复性变化,可能有助于阻断CAG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d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普遍生命现象,在维持细胞自我稳态、促进细胞生存方面起重要作用,广泛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自噬与肿瘤细胞的存话与死亡密切相关,预示着自噬将成为肿瘤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对自噬的概念及生物学特性以及与肿瘤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术前影像学拟诊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术中见病变组织呈浸润样沿脑膜生长,呈黄色质软样物,部分呈脓样,与硬脑膜、蛛网膜、脑实质、颅骨均紧密粘连,骨瓣内板处有一0.5cm×0.5 cm大小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组织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人白细胞DR抗原α(HLA-DRα)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991年1月至2002年6月实施根治性肝切除、经病理证实的具备完整临床和随访资料的234例HCC患者,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43~158.8个月[(30.04±26.61)个月],将患者的HCC石蜡组织制备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查采用Envision二步法,统计软件分析DNMT1和HLA-DR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HCC组织中DNMT1的阳性表达率为27.4%(64/234),其阳性表达与门静脉癌栓、甲胎球蛋白(AFP)水平、TNM分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侵犯无明显相关(P0.05).HCC组织中HLA-DRα的阳性表达率为39.3%(92/234),HLA-DRα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侵犯、TNM分期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门静脉癌栓、AFP水平等无明显相关(P0.05).DNMT1表达阳性的患者术后的中位存活时间为6.87个月,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是(38.89±6.63)%、(19.92±5.48)%、(17.58±5.31)%;DNMT1表达阴性患者的中位存活时间为40.33个月,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80.0±3.32)%、(51.63±4.30)%、(35.61±4.95)%(P<0.001).HLA-DRα表达阳性患者的术后中位存活时间为40.33个月,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81.01±4.41)%、(50.78±5.84)%、(38.04±6.09)%;HLA-DRα表达阴性患者的中位存活时间为12.43个月,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51.72±6.56)%、(26.44±5.91)%、(13.71±6.83)%(P<0.01).结论:DNMT1和HLA-DRα可能是影响HCC预后的重要分子,有望成为准确预测HCC预后的分子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脾虚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和四君子汤干预的途径.[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脾虚组和四君子汤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海马、下丘脑和纹状体中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脾虚组大鼠各脑区内5-HT水平显著升高,DA水平显著下降(P<0.05);使用四君子汤干预后,5-HT和DA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而与脾虚组大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四君子汤可通过改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途径达到健脾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老年大鼠、基底前脑损伤大鼠及注射东莨菪碱大鼠常作为老年性痴呆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对这三种模型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迷宫及旷场分析法对这三种模型及青年对照和假手术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老年大鼠、基底前脑损伤大鼠和注射东莨菪碱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减弱,老年大鼠对新环境的紧张程度增强;基底前脑损伤大鼠和注射东莨菪碱大鼠的空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注射东莨菪碱大鼠的兴奋性异常增强,(P<005)。结论基底前脑损伤动物的行为表现最符合老年痴呆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细胞特异的莫洛尼病毒插入位点1(Bmi1)基因在内皮细胞促进胶质瘤细胞干性表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小鼠胶质瘤细胞系GL261和小鼠脑内皮细胞系b.END3为材料,采用Transwell双室细胞共培养、极限稀释法成球实验、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体内移植瘤实验以及siRNA基因干扰等方法,检测内皮细胞对胶质瘤细胞体外成球能力和体内成瘤能力、CD133阳性细胞比例、Bmi1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抑制Bmi1基因表达对上述现象的影响.结果 与胶质瘤细胞单独培养的对照组相比:(1)胶质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其体外成球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干细胞球数目明显增多(40个细胞/孔的浓度时为62.5%±1.5%比25.0%±4.6%,P=0.000),体积明显增大;内皮细胞与胶质瘤细胞共同移植后所形成的移植瘤出现早、体积更大[(0.798±0.297)比(0.362±0.123) cm3,P=0.000].(2)胶质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其CD133阳性细胞群比例增大(8.48%±0.78%比4.81%±0.37%,P=0.000).(3)胶质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后Bmi1基因的mRNA(2.72±0.18比1.00±0.15,P=0.000)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4)利用siRNA干扰胶质瘤细胞Bmi1基因表达后,内皮细胞促进胶质瘤细胞干性表型的上述作用明显减弱,敲低Bmi1基因的GL261细胞共培养的CD133阳性比例显著低于共培养的普通GL261细胞(0.34%±0.21%比1.70% ±0.69%,P=0.025).结论 内皮细胞可能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Bmi1基因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干性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