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情况并分析其与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改变的关系.方法 以67例尿毒症患者为对象,取内瘘手术切除的桡动脉段,von Kossa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血管钙化情况;检测Scr、血钙、磷、甲状旁腺素(iPTH);测定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1,25羟维生素D3[1,25(OH) 2D];ELISA法测定成纤维生长因子(FGF) 23、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与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物(ICTP).以2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仅接受血清及骨密度检查.结果 von Kossa染色见24例(35.8%)尿毒症患者桡动脉中膜明显钙沉积;电镜发现中膜平滑肌细胞由 收缩型向分泌型转化,胞内有较多含钙囊泡,基质胶原明显增加伴钙磷结晶附着,程度与钙化评分一致.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患者血磷、iPTH、FGF23、BGP、ICTP显著增加(均P<0.05),血钙、25OHD、1,25(OH)2D显著降低(均P<0.01),腰椎、股骨颈BMD也显著降低(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桡动脉钙化与糖尿病、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Z值、ICTP、FGF23相关(r=0.62、-0.43、-0.25、0.34、0.86,P=0.000、0.012、0.001、0.018、0.000),与iPTH无相关(r=-0.08,P=0.306).按iPTH水平分层后,低iPTH(<150 ng/L)组、高iPTH(>300 ng/L)组患者iPTH与钙化相关(r=-0.41、0.31,P=0.044、0.02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股骨颈骨密度Z值、ICTP、FGF23是桡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21、0.181、0.260,P=0.021、0.024、0.036).结论 尿毒症桡动脉钙化与平滑肌细胞合成和分泌较多的含钙基质有关,骨密度降低、骨转化率异常、骨吸收增加、血清FGF23水平增加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白化黑线仓鼠睾丸比同体积小白鼠睾丸显著大,发育正常;颊囊薄,微血管十分清晰;与大、小白鼠不同,该鼠细支气管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与人类细支气管上皮更为相似;与普通黑线仓鼠相比,该鼠脾脏小,白髓不发达;其眼球体积为小白鼠的2~3倍;无胆囊。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是近年来在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中发现的一种具有调控破骨细胞产生和活化作用的细胞因子[1].它与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的相互作用,能调节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维持正常骨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4.
狄诺塞麦是目前用于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的第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它能与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结合,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产生、功能和存活,减少骨吸收达到治疗作用.临床试验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狄诺塞麦增加骨密度(BMD)和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优于安慰剂和阿仑膦酸,不良反应与安慰剂和阿仑膦酸相当.药...  相似文献   
5.
猕猴志贺菌感染状况及药物敏感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志贺菌血清型的分布,针对不同血清型筛选高敏抗生素。方法 采用国标(GB/T14926.47—2001)的检测方法,对537份猕猴粪便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检出74株志贺菌.检出率为13.78%。其中A群占6.76%,B群占71.62%,C群占21.62%。各个血清型分布为:A群1型占6.76%,B群2a型、Y变种、6型、3c型分别占35.14%、32.43%、2.70%、1.35%,C群鲍氏多价(7—11)型、(12-15)型分别占20.27%、1.35%。药敏实验表明志贺菌对氧氟沙星(86.49%)最敏感;对头孢三嗪(77.03%)、头孢他啶(64.86%)也较敏感;2a型志贺菌对头孢唑啉(65.38%)、痢特灵(65.38%)有较强敏感性;鲍氏多价(7—11)型对头孢唑啉(66.67%)、环丙沙星(66.67%)、诺氟沙星(66.67%)敏感性较强。结论 志贺菌2a、Y变种和鲍氏多价(7-11)型是目前引起细菌性痢疾的主要血清型,且对氧氟沙星、头孢三嗪、头孢他啶敏感,其中鲍氏多价(7—11)型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也有较强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各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各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BMD)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探讨这些指标在肾性骨营养不良(RO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78例入选患者共分6组,其中Ccr≥15 ml/min者按CKD临床1~4期分期标准分为4组; Ccr <15 ml/min者按是否行规律血液透析而分为2组。ELISA法测定骨保护素(OPG)。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旁腺素(iPTH)。6组患者中共47例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BMD测定。分析各组患者以上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1)血清OPG、iPTH及磷分别从CKD 3、4、5期开始显著上升(P < 0.01),其中OPG在血液透析后达(5.10±1.34)ng/L,显著高于透析前的(3.35±0.7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期CKD患者血清OC、CT、钙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液透析可使OC显著升高(P < 0.05)。股骨沃德三角BMD在 CKD 4期患者下降至0.77±0.09,显著低于CKD 1期患者的1.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血液透析不影响其水平。(2)血清OPG与Ccr、磷、iPTH、OC呈负或正相关(r分别为-0.70、0.51、0.39、0.36,均P < 0.01)。股骨沃德三角BMD与血清iPTH、OC呈负相关(r分别为-0.59、-0.51,均P < 0.01);与血清磷、OPG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0.48,均P < 0.05)。 结论 CKD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BMD均随Ccr下降而出现明显异常,这些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OPG改变早于iPTH及BMD,在ROD的早期诊断中意义最大。血液透析可使血清OPG、OC水平升高,但不影响BMD水平。  相似文献   
7.
扩散加权成像(DWI)这种功能性影像学检测方法近年来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价中.通过测定肾脏组织内水分子表观扩散系数等定量指标,DWI可应用于胎儿和婴幼儿肾脏发育、肾脏肿物、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输尿管梗阻、肾盂肾炎和移植肾等诸多肾脏疾病和病理生理状态的评价.其无创性、无造影剂和无放射性等优点使得它极有希望在将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肾脏病诊断.  相似文献   
8.
Denosumab is the first monoclonal antibody agency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recently. Denosumab binds to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 and inhibits bone resorption by means of reducing the formation,function and survival of osteoclasts. Clinical trials have shown that denosumab in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 and reduced fracture risk superior to placebo and alendronate in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omen. The profile of adverse events in treatment is similar to placebo and alendronate. The pharmacoeconomic studies of denosumab have shown that denosumab may be an alternative to oral osteoporosis treatment because of its better cost effective ratio. There is a promise for denosumab to be a new option in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螺内酯对1型糖尿病大鼠足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6~7周龄,体质量180~220 g),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n=13)以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模型对照组(n=7)和螺内酯治疗组(n=6),另设正常对照组(n=6).螺内酯治疗组以40 mg·kg~(-1)·d~(-1)螺内酯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剂量相当的蒸馏水灌胃.12周后观察大鼠空腹血糖、收缩压、24 h尿白蛋白定量等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肾小球整合素α3表达情况.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干预前,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96±3.86)和(4.85±0.50)mmol/L,q=12.00,P<0.01],模型对照组和螺内酯治疗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3.96±3.86)和(22.76±3.85)mmol/L,q=0.95,P>0.05].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螺内酯治疗组间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P>0.05).12周后,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8.54±2.24)和(5.20±0.19)mmol/L,q=54.39,P<0.01];三组间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为(6.54±1.14)和(1.01±0.08)mg/d,q=19.50,P<0.01],整合素α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分别为0.28±0.62和0.89±0.07,q=24.33,P<0.05);螺内酯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73,P>0.05),螺内酯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24 h尿白蛋白排泄明显减少[分别为(5.32±0.31)和(6.54±1.14)mg/d,q=4.30,P<0.05],整合素α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分别为0.48±0.62和0.28±0.62,q=8.11,P<0.01).结论 螺内酯可在不影响空腹血糖和血压水平的情况下减少1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中白蛋白和足细胞的排泄,上调肾小球整合素α3的表达,起到保护足细胞黏附功能的作用,这可  相似文献   
10.
肺炎双球菌感染是猴的重要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通常猴是该菌的携带者,多隐于口腔及上呼吸道。在应激情况下,机体抵抗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该菌可引起肺炎,临床上常见于新到达的、尚未适应环境的动物,其死亡率可达82%。受肺炎双球菌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败血症,发病急但无明显呼吸道症状,病程短,往往在发病48h内死亡,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对两例检疫期突发死亡的恒河猴进行了病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宏观所见主要表现为胃、小肠、结肠、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肾上腺、心肌、脑膜下和胸腺的严重充血和出血,尤以小肠为甚;并见全身性溶血现象,血液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