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体裂解因子C5a受体拮抗剂(C5a receptor antagonist,C5aRA)对小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功能变化的干预效果,探讨C5a在脊髓损伤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成年雌性C57BL/6J小鼠建立脊髓夹伤模型,在术前45 min经腹腔注入C5aRA AcF-[OP(D-Cha)WR](PMX53),同时建立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注射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和假手术组对照。应用ELISA、RT-PCR观察炎症因子TNF-α及IL-1β表达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并进行小鼠后肢的行为学评分(mouse scale for locomotion,BMS)。结果生理盐水组小鼠脊髓于伤后1 h即出现炎症因子的明显升高,TNF-α在1 h达峰值,IL-1β在12 h达峰值,后下降,到72 h两者均已接近基线值;小胶质细胞百分比在SCI后1 d即出现升高,3 d较明显,7 d达峰,14 d已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与生理盐水组相较,应用C5aRA特异性抑制C5a后,损伤早期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炎症细胞增殖均明显被抑制,BMS评分显著优于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9例(151个病灶)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术,暴露肿瘤后行手术切除,其中30例切除病变后使用钛连接片行椎板成形术。结果全切除134个,近全切除17个,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瘤。出院时症状好转128例,无变化1例。随访82例,失访47例,随访时间13~58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个性化手术方案,大部分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得到全切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在案例辅助导向教学(CBL)基础上,辅助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多介质3 D打印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授课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该科室轮转的46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分为CBL对照组(n=23,CBL组)和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3 D打印辅助CBL试验组(n=23,3 D组).CBL组采用典型病例及问题导向、多媒体小班课讨论式教学.3 D组在CBL方式基础上,对选取的典型病例,制作多模态影像融合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和多介质3D打印实体模型,用于讨论互动.比较分析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结果 CBL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为(82.37±6.52)、(40.29±4.22)分,3D组分别为(87.99±5.34)、(43.69±3.78)分,两组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3D组满意度较CBL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临床CBL教学中,辅助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联合3 D打印技术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垂体前叶细胞激素、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与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水平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60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中和重型组; 收集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并检测垂体前叶激素、HIF-1α和NGF水平。结果 与轻型组比较,中型组和重型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ACTH、GH、HIF-1α和NGF水平显著升高,脑脊液内HIF-1α和NGF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P<0.05),而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TSH和LH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内水平并无明显改变。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内垂体前叶激素、HIF-1α和NGF水平异常升高; 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垂体前叶激素、HIF-1α和NGF水平升高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以2010年9月至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明确诊断为寰枢椎脱位(2例齿状突骨折)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6~17岁,平均(13. 17±3. 48)岁;采取经后路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技术,于手术前后应用颅颈交界区CT薄层扫描及上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hamberlain’s line,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cRae’s line,ML)上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价高位脊髓受压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标准评估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系统分析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脱位复位、植骨融合的可行性。结果 15例患儿随访18~100个月,平均(45. 8±14. 49)个月,失访3例。患儿寰椎侧块及枢椎椎弓根均能容纳3. 5 mm钛钉,术中无椎动脉损伤、骨质裂开等情况,术后恢复较为理想,除个别出现颈椎活动受限外,无其他并发症。术前ADI(3. 86±2. 71) mm,CL(10. 05±6. 55) mm,ML(2. 17±4. 48) mm,CMA(122. 84±18. 02)°,JOA(11. 5±3. 26);术后ADI(1. 96±2. 041) mm,CL(6. 42±4. 85) mm,ML(0. 56±3. 78) mm,CMA (128. 29±17. 8)°,JOA(15. 44±1. 46);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寰枢关节脱位13例完全复位,5例有不同程度复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出现。结论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明确,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42例老年人肺炎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分析探讨老年人肺炎临床、X线特点.材料与方法 2004~2006年门诊、住院老年人,男性36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100岁,最小60岁,平均74.3岁.42例老年人肺炎患者均摄X线胸部正位片证实.结果发热13例,咳嗽30例,咯血5例,呼吸困难9例,咳痰7例,胸痛2例,呕吐2例,腹痛5例,不思饮食2例,腹泻1例,精神萎靡无明显呼吸道症状及全身症状8例.病变分布以两中下肺野为主,病变形态以沿纹理分布斑片影为主,吸收情况15天左右吸收或部分吸收20例,30天以上吸收10例,60天以上吸收5例,无明显吸收或病灶范围增大7例.结论 老年人肺炎存在着与中青年肺炎不同的临床、X线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18个肿瘤,2例多发),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11例随访3月∽5年,无复发,病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显微镜下严格沿正确的界面进行分离,先离断动脉后处理静脉,避免分块切除而力争全切,是减轻术中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的关键。虽然手术风险高,但对临床表现明显的患者,宜应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防止症状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前路和经后路手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4例颅颈畸形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经口齿状突磨除术(前路手术组)6例,一次性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技术(后路手术组)8例,通过比较手术时间、JOA评分及神经电生理检测,评价经前路和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后路手术组(179.60±45.75) min,前路手术组(548.30±121.40) min,经后路手术时间明显减少(P<0.05).JOA术后评分:后路手术组(16.00±1.07)分,前路手术组(13.33±2.33)分,经后路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手术出血量:后路手术组(153.80±72.30) ml,前路手术组(330.00±200.00)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测结果:前路手术组术后波形完全恢复正常2例(50%),后路手术组术后波形完全恢复正常5例(7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减压充分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较经前路更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应用姜黄素对组织形态及大鼠行为学的作用。方法雌性Wistar大鼠7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①单纯损伤组;②姜黄素预处理组(术前30 min,300 mg/kg,腹腔注射);③~⑤姜黄素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大300 mg/kg、中100 mg/kg、小剂量30 mg/kg,腹腔注射)和⑥甲强龙治疗组(30 mg/kg,静脉滴注)。以50 g力的动脉瘤夹钳夹T9~T10胸段脊髓1 min造模,按计划给药。术后2、8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伤后1 d,1~8周每周行BBB评分及斜板评分实验。结果 HE染色示伤后8周,姜黄素治疗组[(30.07±8.75)、(68.40±12.90)、(87.67±11.49)]与单纯损伤组(150.28±27.31)、甲强龙治疗组(109.78±16.5)相比明显缩小了组织空洞面积,姜黄素预处理组(125.57±18.35)也较单纯损伤组空洞范围小(P<0.05)。行为学功能与形态学结果相一致,后肢运动评分显示脊髓损伤后完全性后肢瘫痪的各组大鼠逐渐恢复运动功能,姜黄素大、中、小剂量组2、8周[2周:(32.50±2.74)、(30.83±2.04)、(28.33±4.08);8周:(61.67±5.16)、(57.50±2.74)、(55.00±3.16)]的行为功能均显著优于单纯损伤组[2周:(27.50±2.73);8周:(38.33±2.58)]和甲强龙治疗组[2周:(30.00±3.16);8周:(49.17±3.76)],大剂量组效果最好(P<0.05),姜黄素预处理组在术后4周起[4周:(33.33±2.58);6周:(37.50±2.74);8周:(44.17±2.04)]也较单纯损伤组表现出更好的行为学功能。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缩小脊髓损伤后空洞面积,促进大鼠后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图1) 男,47岁;因胸背部疼痛及左下肢麻木8年,行走困难3年,加重2月余于2011年10月入院.查体:肋弓平面以下痛觉减退,下腹部触觉减退,腹壁反射减弱,右侧巴氏征(+),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左下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大小便困难.颅内压130 mmH20,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椎管欠通畅.全脊柱MRI提示T5-6脊髓外硬脊膜下病变,呈等T1或短T1,长T2,无明显强化.术前诊断:T5-6血管网状细胞瘤.术中见T5-6椎体水平病变大小约2.5 cm×2.0 cm,与脊髓黏连紧密,表面灰白,蛛网膜下腔消失;予切除部分病变,尽量分离黏连,使蛛网膜下腔通畅.病理诊断:病变为纤维平滑肌组织,CD31、CD34和S-100均为阴性,Ki-67阳性细胞数<1%,考虑错构瘤.术后胸背部疼痛及左下肢麻木消失,行走困难明显改善,感觉及腹壁反射恢复正常;术后MR1检查病变缩小.随访5个月,病情无反复,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