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四季美容     
美,难矣,易矣,法也。难者,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时有春,夏,秋,冬,温,热、凉、寒之分,体有阴、阳、强、弱.寒,热、虚、实之别.法则有攻、补,散、和,按,推、揉、抹之异,惟事事明了,方可美到其处‘美容之书,汗牛充栋,而专论四季美容者寡也。鄙人谨承岐黄先志,汲取四季养生精华,畅扬四季美容之说。临证数年,渐有心得.汇编成书,  相似文献   
2.
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胡洽,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极具特色,其撰写的《胡洽方》一书,内容丰富,涉及伤寒、温病、霍乱等外感疾病,风毒、脚气、中风、痢疾、水肿等杂病的治方、食疗。同时胡洽还精于药物炮制。《胡洽方》内容不仅包括内、外、妇科等各种病证的辨治,而且还记载了许多胡洽的学术经验,对现代中医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移热于小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冬裴 《陕西中医》2006,27(4):512-512,F0003
心移热于小肠不等同于心移热于膀胱。对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心病证的诊治疗效、防范病情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骨”、“大骨”之词出自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大骨枯槁。”前是指强力人房,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后是指多食成味,损伤肾气,大骨气劳。然就其“高骨”、“大骨”的本义,历代医家众说不一,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之说:1高骨为腰间脊骨,大骨,泛指人体四肢,腰、脊、肩等长大之骨骼:  相似文献   
5.
时气病是指由于感受非时之气所导致的疾病,是外感热性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后多将其归于疫病、温病之列。当时气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广泛流行时,即属疫病。对宋以前文献就时气病与伤寒、温病、疫病概念及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对当今疫病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冬裴 《吉林中医药》2012,32(6):603-604
目的:研究探讨中医膏方对湿热内蕴型痤疮的治疗作用.方法:30例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内服中药膏方(紫草、生栀子、蒲公英、茵陈蒿等)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蚕白M(IgM)及睾酮(T)的含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医膏方治疗湿热内蕴型痤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学理论及临床均取得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医家对于五官科多种病证研究深入,阐释精妙。总结魏晋南北朝多个医家在中医五官科病证,包括目病、鼻病、耳病、口病、舌病、咽喉病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以及治法方药,分析归纳其中的辨治特点,有助于中医学术理论的继承,对于现代相关疾病的治疗亦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胸痹证治文献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就历代关于胸痹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 ,明确胸痹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内经》认为胸痹的关键病机应是寒凝、痰饮、瘀血痹阻心脉。《金匮要略》明确了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为胸痹的关键病机 ,确立了辛温通阳、温化痰饮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唐代增用辛香通散、清心化痰之品治疗本病 ,清代开始广泛使用活血化瘀疗法。认为对胸痹进行系统文献研究对现代临床治疗本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青春期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不一,从生理性粉刺到炎症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严重者还易形成瘢痕、面部黑色素沉积。痤疮不仅影响人的美观,对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至行为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心身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痤疮的病因及外治法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外治法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子和乃金时一代名医,以擅用汗吐下三法著称于世,但他的学术后人每讥之为偏。笔者在学习子和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内经》病邪理论与子和祛邪三法在病因病位的认识上,子和的“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儒门事亲》)的论述,就是根据《内经》要旨而发。《灵枢·百病始生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