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甲状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左甲状腺素钠(L-T4)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首选药物,甲状腺功能维护可于术后早期进行,L-T4的需要量受多个因素及目标TSH的影响,实施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特殊性(依从性差、妊娠、老年),并定期(4~6周)复查甲状腺功能,根据目标TSH调整最佳用药剂量,避免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T3分次给药或L-T4/T3联合治疗可作为L-T4治疗失败患者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甲状腺彩超体检项目的普及,特别是超声诊断技术的提升及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及检出率明显提高[1],特别是肿瘤直径≤4 cm且临床评估无颈部淋巴结转移(c N0T1/T2期)的患者逐渐增多。虽然甲状腺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但早期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3-6]显示,转移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因  相似文献   
3.
数据库建设在甲状腺肿瘤临床研究中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的临床研究引导各指南的制定和更新,推动甲状腺外科临床实践的进步。我国甲状腺肿瘤数据库建设起步较晚,中国人群的甲状腺癌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仍有所欠缺,临床指南参考证据也仍有不足。近年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庞大的患者群体,我国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建设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缺乏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标准,在各种临床信息数据化的过程中,随着数据可利用性的提高,真实性、完整性降低的风险大大增加。笔者结合所在中心甲状腺肿瘤数据库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分级质量管理的一些初步构想和建议。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过程即为从原始信息提取为最终科研论文数据的过程,我们将各级数据库信息特征总结为从0~3级数据的逐步采录过程。下一级数据的质量控制依赖于上一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随着病例信息数据的逐级转录,数据可利用性逐步上升至可临床科研应用水平,而真实性逐渐下降。数据库质量控制即为在提高可利用性的过程尽可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其中,1级数据是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数据损失风险较高,提高该级数据质量是提升数据库整体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本文分别从临床病历信息中的检验、病理报告(1A级),超声报告(1B级)和文字记录(1C级)等不同层面分享了数据库质量管理的一些思考,并提出结构化的1级病历数据建议,以期改善数据库的整体质量。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诊断、疾病预测模型等方向的研究开展如火如荼,然而,如缺乏良好的原始数据库基础,后期几乎无法改善,在大数据库的建设中可能导致“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此类数据库的管理问题可能在各专科领域、各个国家数据库建设中普遍存在。因此,本文旨在呼吁国内同道共同关注于数据库的质量控制,从而依托不同中心数据库建设经验,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更为合理的我国甲状腺肿瘤临床数据库分级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5.
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的急性腹腔内脏器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急症[1],患者多以急性腹痛为最先出现或主要的症状,发病急剧、病情严重,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尽管及时地进行手术有利于控制病情、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但同时,由于难以进行全面、充分的术前准备,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客观差距以及急诊手术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等因素的存在,严重的急诊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仍高.作为急腹症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肠外瘘的发生往往导致治疗周期明显延长、患者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增加,且病死率、再次手术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大样本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队列建立概率模型,量化颈部中央淋巴结(简称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残余转移性淋巴结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20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诊断为PTMC、由高手术量医生执行甲状腺切除+中央淋巴结清扫且至少检测1枚淋巴结的病例,进一步描述阳性淋巴结的分布特征并建立评价隐匿性转移性淋巴结风险的数学模型。使用β-二项分布估计隐匿性转移性中央淋巴结的概率作为淋巴结清扫(检测)数的函数。结果:概率模型共纳入5399例连续病例,观察到转移性中央淋巴结1664例(30.8%)。经过模型校正,真实淋巴结转移率由30.8%升高至38.9%。在清扫(检测)1枚淋巴结时,中央淋巴结假阴性的概率为31.3%,而当清扫(检测)7枚和12枚淋巴结时,假阴性的概率分别降低至10.0%和4.9%。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病例的概率模型敏感性分析与主分析显示基本一致的稳健结果。结论:本研究量化了PTMC患者中央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隐匿性残余转移性淋巴结风险,可以作为评估术后复发/残余风险的补充指标,也为通过回顾性数据资料评估残余转移性淋巴结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过术中留置于甲状腺床的引流管应用内镜观察原位保留的目标甲状旁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2-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的1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单侧甲状腺良性肿瘤或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在目标甲状旁腺同侧留置引流管,术后24 h和48 h通过该引流管用内镜观察目标甲状旁腺的存活情况。结果 通过内镜观察甲状旁腺14枚,其中上甲状旁腺7枚,下甲状旁腺7枚,术后24 h清晰观察甲状旁腺13枚,48 h观察到甲状旁腺8枚。术中7枚上甲状旁腺中6枚有肉眼可辨的血管蒂相连,1枚无明显血管蒂,该枚上甲状旁腺术后24 h、48 h观察腺体均为黑色,认为坏死可能,其余上甲状旁腺无坏死表现。6枚下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只有2枚有明显的血管蒂,其余4枚无血管蒂;24 h后观察到2枚有轻度淤血表现,其余4枚色泽正常;48 h后3枚观察失败,3枚色泽正常。结论 甲状腺手术后可通过术中留置的引流管应用内镜观察甲状旁腺的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因“颈部软组织反复感染30余a”入院. 患者3岁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部皮肤破溃,并有脓液流出;经清创、抗感染处理后好转.2a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时有气泡冒出,在外院给予脓肿切开引流后好转.  相似文献   
9.
甲状旁腺的术中观察及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甲状腺手术中认识甲状旁腺的局部解剖及甲状腺手术切除范围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探讨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258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术后随访。结果其中对721例双侧甲状腺侧叶全切者行术中探察,发现甲状腺病理状态下甲状旁腺的局部解剖位置及数量变异大,探察到的每种情况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各不相同,其中上下甲状旁腺双侧均不明显组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1例。2453例手术中行甲状腺部分切除、单侧叶次全切除、单侧叶全切除、双侧叶全切除、双侧叶全切及颈淋巴结清扫者(即甲状腺癌根治)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依次增高,其中以双侧叶次全切除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最高。且又因甲状腺疾病病种各不相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亦各不相同。结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与手术操作、甲状旁腺的局部解剖及其变异、甲状腺手术切除范围、巨大甲状腺及其内巨大包块对双侧甲状腺后被膜深面组织的压迫,甲状腺疾病病种不同而手术难度各异等皆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炎症介质使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隙积液,胰腺组织水肿、坏死,腹腔内大量体液积蓄,二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回心血量下降.随着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下降,冠脉血流不足,心肌细胞缺血,心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心脏负担相对过重,心肌纤维被动拉长易位,导致心肌细胞膜的损伤.炎症介质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使机体大量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细胞介素、氧自由基等活性物质,导致心肌细胞的完整性受损,心肌细胞凋亡,心脏功能障碍甚至衰竭.此外,腹腔间隔综合征、胰腺炎相关性腹水、电解质紊乱等也是参与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