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研究 56℃ 30 min 热灭活后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咽拭子及提取的核酸在 4℃保存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多重荧光定量 PCR 方法对一例 COVID-19 患者的咽拭子样本,56℃ 30 min 热灭活后进行 COVID-19 双靶点(ORF1ab 和 N 基因 ) 核酸检测,把原始咽拭子样本及提取的核酸保存在 4℃,分别于 24,48,72 和 96h 再次检测咽拭子样本及提取核酸中新冠病毒核酸的含量(Ct 值),分析热灭活后咽拭子样本及提取核酸在 4℃保存的稳定性。结果COVID-19 患者的咽拭子样本,56℃ 30 min 热灭活后核酸检测结果为 ORF1ab 和 N 基因双阳性,Ct 值分别为 31.27 和30.64,咽拭子样本 4℃保存 24,48,72 和 96h 后再次检测 ORF1ab 和 N 基因的结果为 24h (31.41 和 30.68),48h (34.13和 34.28),72h (34.06 和 34.11) 和 96h (36.22 和 40.02)。 提取的核酸 4℃保存 24,48,72 和 96h 后的检测结果为 24h (31.64和 30.06),48h (31.62 和 29.95),72h (31.72 和 29.75) 和 96h (31.36 和 30.09)。56℃ 30 min 热灭活的咽拭子样本在 4℃保存 24h 后,对 COVID-19 核酸的检测无明显影响 ( 偏倚 <1%),但 4℃保存 48~72h,ORF1ab 基因核酸降解约 7 倍,N 基因降解约 11 倍,4℃保存 96h, ORF1ab 和 N 基因核酸分别降解 30.91 倍和 666.29 倍。但是提取的核酸 4℃保存 24~96h 后,对核酸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 偏倚均小于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56℃ 30 min 热灭活后提取的核酸的稳定性比原始咽拭子样本好,热灭活后的咽拭子样本可在 4℃保存 24h。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在体外循环(CPB)术后心脏复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CPB下瓣膜置换的心脏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主动脉开放时艾司洛尔组(A组)静注艾司洛尔2 mg/kg,对照组(D组)静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测定两组患者入室时(T0)、开放主动脉时(T1)、开放主动脉后30 min(T5)、24 h(T6)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开放主动脉后心律失常、电除颤的情况、心脏复跳时间,主动脉开放时(T1)、开放后1 min(T2)、5 min(T3)、10 min(T4)、30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与D组比较,A组T5、T6cTnI浓度及T2、T3、T4HR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主动脉后A组心律失常、电除颤的几率减少,平均心脏复跳时间晚于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心脏复苏障碍病例。结论主动脉开放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2 mg/kg能降低CPB术后心脏复跳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稳定心率,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互相调节、交叉作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原始Th细胞向Th1或Th2细胞分化受转录因子T—bet和GATA结合蛋白3的表达所调控。 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大鼠移植肺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结合蛋白3的mRNA表达,初步分析转录因子T-bet和GATA结合蛋白3在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8/2008-04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胸外科实验室和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纳入LBNFI大鼠10只和Lewis大鼠30只,以建立大鼠左侧原位肺移植模型。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以肺移植后3,5d作为观察急性排斥反应的时间点:①空白对照组(n=5):取正常Lewis大鼠左肺组织。②冷缺血对照组(n=5):冷低钾右旋糖酐液灌注后取Lewis大鼠右侧肺组织。③同系移植组(n=5):Lewis-Lewis大鼠肺移植后5d,取移植左肺组织。④同种异体移植3d组(n=4):LBNF1-Lewis大鼠肺移植后3d,取移植左肺组织。⑤同种异体移植5d组(n=6):LBNF1-Lewis大鼠肺移植后5d,取移植左肺组织。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结合蛋白3的表达。 结果:①T—bet在同种异体移植5d组中的表达有所增高,但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GATA结合蛋白3在同种异体移植5d组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冷缺血对照组及同系移植组(P〈0.05)。③同种异体移植5d组中T-bet/GATA结合蛋白3比值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移植肺组织中GATA结合蛋白3比T-bet的改变更敏感.起主导作用;T—bet/GATA结合蛋白3比值可作为评价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6.
脑出血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微创清除术治疗血肿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从而降低了病死率,本院从2000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由北京万特福脑出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脑出血患者42例,现对其术后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采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早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5年间我科完成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例265例。男性108例(40.8%),女性157例(59.2%),年龄5~72(47.1±12.6)岁。总结所有患者的术前诊断,合并症及手术方法,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总计行二尖瓣置换56例(21.1%),主动脉瓣置换120例(45.3%),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89例(33.6%)。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无心功能不全表现者196例(治愈,74.0%),症状较术前减轻者62例(好转,23.4%),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2例(0.8%),死亡5例(1.9%)。分析表明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0.035)、手术年份(P=0.000)以及二次手术(P=0.048)和手术效果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采用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效果满意,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二次手术增加手术风险。伴随这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剂围术期处理水平的不断进步手术效果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小肠出血2例报告河南省新乡县人民医院(453731)吕印冠,浮吉玲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外科颜南生例1:女,65岁,以"间断性腹痛1月,黑便5天"入院。入院1月前曾多次发作脐周阵发性疼痛。5天前,再次发作,伴便血每次100~200g,1~2次/目,...  相似文献   
9.
蜱媒传染病(TBDs)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TBDs自然疫源地的扩大与变迁,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病原复合感染的现实威胁和新发病原感染的潜在威胁,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此文围绕我国TBDs的流行特征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表达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为未来脑梗死后患者神经功能的评估与治疗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18-01—2019-12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降低≥2分的患者纳入恢复组,其余患者纳入未恢复组;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并比较2组NLRP3炎症小体表达。结果入院后第1个月,恢复组(n=70)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分,神经功能恢复率68.63%;恢复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NLRP3-mRNA水平低于未恢复患者组(n=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BMC中NLRP3-mRNA高表达是脑梗死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OR>1,P<0.05);NLRP3-mRNA水平与NIHSS评分减分情况(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后第1个月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P<0.05)。结论NLRP3炎症小体过表达是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的危险因素,且随着NLRP3炎症小体表达升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未来可将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作为脑梗死后患者治疗新靶点,可能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现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