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国人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RD)患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来自3个家庭的5例临床确诊的DRD患及其亲属共12名成员,经静脉采血2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I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结果:在A家系,先证母亲为正常个休,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自己故父系一方。在B有系,先证第1个外显子 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丙家庭无GCH-I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巴胺转运体 (DopamineTransporter ,DAT)基因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多态(variablenumberoftandemrepeats,VNTR)在帕金森病的疾病易感性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 ,Amp FLP) ,在上海汉族人群中选择 14 4例帕金森病患者和 184例健康人 ,进行DAT基因VNTR多态与帕金森病的遗传关联研究。 结果 (1)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 ,DAT基因VNTR多态以 4 80bp重复片段为主 ,其基因频率为 93% ;(2 )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人群间无DAT基因VNTR多态分布的差异 ,该多态与帕金森病亦无关联 (P >0 0 5 )。按发病年龄中位数为界将帕金森病组分层后 ,无论是 <6 0岁组人群 ,还是≥ 6 0岁组人群 ,都不存在该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 结论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DAT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条件下的α1 抗糜蛋白酶 (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α2 巨球蛋白(A2M )基因外显子 2 4缬氨酸 /异亮氨酸 (V/I)多态与帕金森病 (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 (PCR RFLP) ,在 66例PD患者、12 0例健康对照者中观察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A2M基因V/I多态的分布 ,并通过比值比 (OR)对两种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 结果 PD患者与健康老人间不存在AACT A/T等位基因多态分布的差异 (P >0 0 5 ) ,但PD患者AACT A/A纯合子基因型与PD正关联 (OR =2 44 ,P <0 0 5 ) ,而且这种正相关主要存在于 <60岁的PD患者中 (OR =12 5 7,P <0 0 5 ) ;PD患者中A2M I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 =0 3 9,P <0 0 5 ) ,且PD患者A2M I/I纯合子基因型与PD负关联 (OR =0 3 2 ,P <0 0 5 ) ,这种负关联主要存在于≥ 60岁的PD患者中 (OR =0 3 1,P <0 0 5 )。 结论 AACT A/A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 ,而A2M I等位基因则有可能是PD发病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4.
背景: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基本病因为遗传的缺陷,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关本病的临床报道已有40余例,但相关的分子遗传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国人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典型调查。地点和对象:来自3个家庭的5例于2000-10/2001-07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个成员。方法:经静脉采血2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1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主要观察指标:三个家系中是否有基因突变。结果:在A家系,先证者母亲为正常个体,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替换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已故父系一方。在B家庭,先证者第一个外显子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转换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C家庭无GCH-1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5.
背景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基本病因为遗传的缺陷,自1990年以来,中国有关本病的临床报道已有40余例,但相关的分子遗传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国人DRD患者发病与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的关系.设计典型调查.地点和对象来自3个家庭的5例于2000-10/2001-07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DRD患者及其亲属共12个成员.方法经静脉采血2 mL,常规提取基因组DNA,以PCR扩增GCH-1基因,反应产物用自动DNA测序仪直接测序.主要观察指标三个家系中是否有基因突变.结果在A家系,先证者母亲为正常个体,基因测序显示无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病个体DNA测序发现第2个外显子142号碱基由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G→A),导致半胱氨酸被替换为酪氨酸;估计其突变基因来自已故父系一方.在B家庭,先证者第一个外显子71号碱基由胸腺嘧啶转换为胞嘧啶(T→C),导致亮氨酸被替换为脯氨酸;而其父母及弟均为正常个体.C家庭无GCH-1基因突变.结论GCH-1基因突变只是部分DRD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 (PD)作为一种危及人类生存生活质量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多种临床表现均与脑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浓度的降低有关 ,故与多巴胺系统代谢相关的基因已成为PD临床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主要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 (DBH)基因内含子 5区A1/A2多态在PD发病风险中的意义 ,并试图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标记。1 研究对象 :原发性PD患者 35例 (男 16例 ,女 19例 ) ,年龄 4 3~ 79岁 ,平均 (6 2 3± 14 1)岁 ,源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病人 ,诊断符合全国第一届锥体外系疾病会议制定标准。对照组 5 0例 (男 2 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α1-抗糜蛋白酶(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在64例PD患者、101例健康老人对照中观察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ApoE基因多态的分布,并通过比值比(OR)对AACT多态、ApoE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结果 (1)PD患者与正常老人间不存在AACT各等位基因多态分布的差异(X^2=0.83,P=0.363>0.05),但PD患者AACT-AA纯合子基因型与PD正关联(OR=2.68,X^2=4.31,P=0.038<0.05)。(2)ApoE基因多态性与PD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等位基因:X^2=2.85,P=0.241>0.05);基因型:X^2=9.25,P=0.099>0.05)。(3)非ApoEε4型AACT-AT杂合子基因型与PD负关联(OR=0.47,X^2 =4.10,P=0.043<0.05)。(4)AACT-AT杂合子型PD与ApoEε4等位基因正关联(OR=3.26,X^2=5.53,P=0.019<0.05)。结论 AACT-AA纯合子基因型、ApoEε4型AACT-AT杂合子基因型均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种多巴胺递质相关基因COMT,DBH,DAT1和MAOB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居民帕金森氏病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种多巴胺能递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14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和年龄相匹配的188名健康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DBH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不同,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BH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帕金森氏病的易感性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α2-巨球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α2 巨球蛋白 (α2 macroglobulin ,A2M)基因外显子 18上 5个碱基的插入 /缺失(Ins/D)多态、外显子 2 4上缬氨酸 /异亮氨酸 (V/I)多态与帕金森病 (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在 6 6例PD患者、190名健康老人中观察A2M两种基因多态的分布 ,并通过比值比 (OR)对两种A2M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结果  (1)PD患者中A2M外显子 2 4上缬氨酸等位基因的频率 (9 1%)明显高于正常老人 (3 9%,χ2 =5 19,P =0 0 2 3) ;而且PD患者V/I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 (18 2 %)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6 8%,χ2 =7 15 ,P =0 0 0 8) ,并使患PD的危险性增加 2 97倍 (95 %可信区间为 1 38、6 5 8)。 (2 )A2M外显子 18上Ins等位基因在PD患者中的频率 (99 2 %)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96 2 %,χ2 =3 99,P =0 0 46 ) ,但相关分析未揭示其与PD的相关性 (OR =5 18,95 %可信区间 0 83、32 15 ;χ2 =3 0 9,P >0 0 5 ) ;且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 (χ2 =3 2 3,P >0 0 5 )。结论 A2M外显子 2 4上V等位基因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 ,而外显子 18上Ins等位基因则可能与PD发病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A2M)基因外显子18上5个碱基的插入/缺失(Ins/D)多态、外显子24上缬氨酸/异亮氨酸(V/I)多态与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在66例PD患者、190名健康老人中观察A2M两种基因多态的分布,并通过比值比(OR)对两种A2M多态与PD作相关分析.结果 (1)PD患者中A2M外显子24上缬氨酸等位基因的频率(9.1%)明显高于正常老人(3.9%,χ2=5.19,P=0.023);而且PD患者V/I杂合子基因型的频率(18.2%)亦明显高于对照组(6.8%,χ2=7.15,P=0.008),并使患PD的危险性增加2.97倍(95%可信区间为1.38、6.58).(2)A2M外显子18上Ins等位基因在PD患者中的频率(99.2%)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96.2%,χ2=3.99, P=0.046),但相关分析未揭示其与PD的相关性(OR=5.18,95%可信区间0.83、32.15;χ2=3.09,P>0.05);且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意义(χ2=3.23,P>0.05).结论 A2M外显子24上V等位基因可能是PD发病的风险因子,而外显子18上Ins等位基因则可能与PD发病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