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双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3例。年龄58~77岁,PTCD术后均留置内支架,后行TAIC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及统计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吼下降,全部病例生存时问为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6个月分别为84.6%(11/13)、61.54%(8/13)、46.15%(6/13)、30.77%(4/13)、15.38%(2/13)。结论:VFCD术后置入内支架结合TAIC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好,确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认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探讨适宜的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确诊为(SARS)影像学表现。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5~65岁。使用TOSHIBA 800mAX线机和床旁机以及TOSHIBA Xvision螺旋CT机扫描。所有患者自入院起,每1-2天复查一次胸片和3天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扫描。比较初次影像学表现,动态记录肺内病变的变化情况,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例病人中3例初次胸部平片检查为阴性,CT扫描见胸膜下灶性渗出,伴有磨玻璃样改变和支气管充气征象。3例初次胸部平片见局限性肺纹理增重且边缘模糊,肺野透光度下降,CT扫描见团片状磨玻璃样改变,内有小斑片实变灶。2周左右影像学表现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逐渐吸收好转。结论 SARS影像学表现虽不典型,但早期征象以胸膜下灶性渗出为主,逐步由渗出、浸润范围扩大,病灶中央向灶性实变发展,变化仍具有特殊性。发病初期胸部平片检查易漏诊,CT扫描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评价亚急性期脑梗死弥散和灌注情况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MR影像资料,包括常规DWI、IVIM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序列检查。通过常规DWI序列获得ADC图,IVIM序列获得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图、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图、灌注分数(f)图,3D-ASL序列获得脑血流量(CBF)图。分别测量脑梗死灶及对照侧镜像区ADC值、D值、D*值、f值、CBF值及其相对值(rADC、rD、rD*、rf、rCBF)。比较脑梗死灶与对照侧镜像区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rADC值与rD、rD*、rf值的相关性及rCBF值与rD、rD*、rf值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灶ADC、D、D*、f、CBF值均较对照侧镜像区减低(P均<0.05)。rADC值与rD、rf值呈正相关(r=0.687、0.601,P=0.005、0.018);rCBF值与rf值呈正相关(r=0.581,P=0.022)。结论 IVIM成像能同时提供亚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注及弥散信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亚急性期脑梗塞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DCE-MRI的特征,为多期增强扫描的时相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Ⅰ—Ⅱ期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4例子宫体部子宫肌瘤和8名女性志愿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DCE-MR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域绘制增强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各感兴趣区域在增强30s、60s、120s.150s时相的强化率(E),用student—t检验分析各时相强化率的差异;分析两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征。结果子宫内膜癌在增强早期轻度强化,与正常子宫肌层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肌瘤强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中晚期(30-150s)子宫内膜癌强化率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与正常肌层差异在晚期(120-150s)最大,与子宫肌瘤组差异在增强早期末段(20—30s)最大。17例子宫内膜癌,其中15例TIC呈Ⅰ型,2例TIC呈Ⅱ型:对照组TIC绝大部分呈Ⅲ、Ⅳ、Ⅴ型。结论DCE-MRI能反映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TIC,重点观察中晚期(60-150s)时间段内子宫内膜癌信号变化及强化率,有助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Fb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与机制. 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前3组细胞分别采用含1 × 10-5、1×10-3、1 mmol/L褪黑激素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不加褪黑激素常规培养.处理后24 h进行如下检测:对各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四氮唑复合物( XTT)-硫酸酚嗪甲酯(PM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对细胞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p53和Fas mRNA表达量.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对照组Fb为长梭形,呈集落分布;3个浓度组Fb随着褪黑激素浓度升高,细胞逐渐分散,胞体变形缩小,胞膜皱缩,核质比例减小.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Fb增殖活性(吸光度值)依次下降,分别为1.79±0.10、1.49±0.15、1.24±0.20、0.92±0.09(F=67.61,P <0.05);S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9±1.3)%、(10.6±1.1)%、(6.1±1.2)%、(3.2±0.8)%(F=286.10,P <0.05);G2/M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7±1.6)%、(13.5±1.1)%、(9.8±1.0)%(6.0±0.7)%(F=162.69,P<0.05);早、晚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424.05、236.44,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cyclin E的mRNA表达量依次下降,分别为2.90±0.30、1.58±0.21、0.90±0.20、0.24±0.12(F=266.79,P<0.05);p53和Fas mRNA表达量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10.11、12.03,P值均小于0.05). 结论 褪黑激素可通过影响细胞cyclin E、p53和Fas基因的表达,抑制增生性瘢痕Fb增殖并诱导该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大小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术后消融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25例(34个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IFU治疗,术前、术后24 h内行常规MR、CE-MRI及b值分别取150、1000 s/mm2的单指数DWI检查.观察术前、术后两组b值消融灶的DWI信号改变,比较各b值术前、术后消融灶和残留未消融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分析各b值ADC图消融灶与CE-MRI无血流灌注区域(NPV)的一致性.结果 b值为150 s/mm2时,术后消融灶ADC值是(1.48±0.27)×10-3 mm2/s,术前ADC值是(2.06±0.21)×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灶ADC值是(1.98±0.23)×10-3 mm2/s,术后ADC值低于术前及残留未消融灶(P<0.05);消融灶与残留未消融灶两者间的ADC值ROC曲线显示,当界值取ADC值≤1.53×10-3 mm2/s时,曲线下面积为0.912,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85.6%.b值为1000 s/mm2时,消融灶术前、术后ADC值以及残留未消融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 s/mm2的ADC图消融灶与NPV有较高一致性(ICC值=0.78,P<0.05),优于b值为1000 s/mm2 DWI图及其ADC图.结论 小b值(150 s/mm2)的ADC值量化改变可以间接反映子宫肌瘤HIFU术后的微循环灌注变化,其ADC图显示的消融灶与CE-MRI的NPV相对应,有助于评价消融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九○年早春季节,在博爱县许良、上庄两个乡突然发生了一大批腹泻病例,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发病率高为我县历年来所罕见。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流行概况  相似文献   
10.
自体皮肤移植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主要办法,提高移植皮肤成活率和促进供皮创面愈合是烧伤外科的重大课题.有研究报道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可促进创面愈合~([1]).我们于2008年5-12月应用VSD于30例网状植皮区和供皮创面,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