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
目的探索案例教学法( Case?Based Learning,CBL)和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2月选择”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中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将安徽医科大学 90名医学研究生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 30人,案例学习教学法结合问题学习教学法教学; CBL组 30人,单独案例学习教学法教学; PBL组 30人,单独问题学习教学法教学。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使用统一的试卷进行理论考核,通过现场回答问题及操作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正确率> 90%为优秀、 80%~ 90%为合格、<80%为不合格。结果实验组研究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均优于 CBL组( χ2=11.57,P=0.002)及 PBL组( χ2=14.32,P=0.001),实验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均优于 CBL组( χ2=13.63,P=0.001)及 PBL组( χ2=16.54,P=0.000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BL组及 PBL组理论考核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案例学习方法与问题学习方法相结合,以生动的案例为基础,结合精心设计的问题,突出重点和难点,培养思维和能力,两者综合运用,可以在”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复方芪参提取物(CASE)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内Smad蛋白连接区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CASE对新生牛血清(NBS)诱导的KFs增殖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7.5、15、30 mg/L)CASE对TGF-β1诱导的KFs内Smad2L和Smad3L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人体正常成纤维细胞(NFs)作为对照.结果 CASE(15、30、60 mg/L)能够显著抑制NBS诱导的KFs的增殖,其IC50为18.90 mg/L; TGF-β1能够诱导KFs内Smad2L和Smad3L蛋白磷酸化,而CASE(7.5、15、30 mg/L)对这两种蛋白的磷酸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TGF-β1对NFs中Smad2L和Smad3L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CASE能够抑制KFs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mad2连接区和Smad3连接区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LCE1B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结合本课题组银屑病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在1 103例银屑病患者和1 104例正常对照中,应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阵列技术对LCE1B基因中的rs1202319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Plink 1.03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ombined=0.001).结论 LCE1B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银屑病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OL11A1基因启动子多态与汉族人群成人身高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 289例汉族人全基因组分型数据,发现位于COL11A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标签SNPsrs6692914和rs11164719与身高显著相关(P分别为6.0×10-4和8.1×10-4).对两个SNPs在另一独立人群1 073例样本进行验证,Plink软件计算累加模式下线性回归P值及等位基因对身高的贡献效应值.结果 COL11A1基因rs6692914和rs11164719与汉族人群身高相关,其线性回归Pcombined值分别为1.8×10-3和1.9×10-3.rs6692914等位基因A对总体样本身高的贡献值为0.54 cm.结论 COL11A1基因启动子多态可能与汉族人群身高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mRNA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培养KFs,应用不同浓度(1.25~20 pmol.L-1)TGF-β1刺激KFs 3 h或TGF-β1(10 pmol.L-1)刺激KFs不同时间(0.5~6 h),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计算各组PAI-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1能明显诱导KFs中PAI-1 mRNA的表达,10、20pmol.L-1浓度组表达比值分别增至4.19及4.44倍(P<0.01);TGF-β1(10 pmol.L-1)的1、2 h时间组表达比值分别增至2.29及2.41倍(P<0.05),3、6 h时间组分别增至4.19及5.83倍(P<0.01)。提示,TGF-β1诱导KFs中PAI-1mRNA表达的最适浓度为10 pmol.L-1、最适时间为3 h。结论利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TGF-β1诱导KFs中PAI-1 mRNA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瘢痕疙瘩中TGF-β1信号通路的靶基因调控机制,以及开发治疗瘢痕疙瘩的新药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中国汉族人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EPPK)家系KRT9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分析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例EPPK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中6例患者KRT9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14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家系中6例患者KRT9基因的1号外显子第485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导致第162位的精氨酸被谷氨酰胺取代(R162Q),而家系中14例正常人和家系外100例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结论错义突变c.485G>A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福仁  黄薇  陈树民  孙良丹  刘红  李毅  崔勇  颜潇潇  杨海涛  杨荣德  初同胜  张弛  张林  韩建文  于功奇  权晟  于永翔  张铮  史本青  张连华  程晖  王昌媛  林燕  郑厚峰  付希安  左先波  王强  龙恒  孙一萍  程义林  田洪青  周伏圣  刘华绪  陆闻生  何素敏  杜文莉  沈珉  金祺祎  王颖  Hui—Qi Low  Tantoso Erwin  NinghanYang  李金勇  赵欣  娇曰林  毛立国  殷刚  姜珍霞  王晓东  于京平  胡宗厚  巩翠华  柳玉强  刘瑞玉  王德民  魏东  刘金献  曹巍鲲  曹恒仲  李永平  阎维国  魏世玉  王奎军  Martin L Hibberd  杨森  张学军  刘建军 《中国麻风杂志》2010,(1):1-4
背景:由于麻风分枝杆菌宿主的局限性和难以在体外培养,限制了对麻风病的研究及其生物学方面的了解。宿主的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对麻风菌的易感性,也影响麻风病的病程。方法:采用IlluminaHuman 610-Quad BeadChips对706个麻风病例及1225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扫描的结果采用PUNK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阳性的93个SNPs位点在3254个麻风病例及5955名正常对照中验证,以确定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同时我们在麻风病的不同临床型别中进行了异质性检验,以期发现与型别相关的易感基因。结果:(1)研究发现位于6个区域的15个SNPs达到了全基因关联研究水平(P〈1.0×10^-8),定位了6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HLA—DR,RIPK2,TNTSF15,CCDC122,C130RF31和NOD2。另外IBRK2基因对应SNP的P值为5.10×10^-5,提示该基因可能为麻风病的易感基因。(2)研究发现5个SNPs在多菌型麻风病中的遗传效力强于少菌型。结论:位于调节固有免疫NOD2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基因的变异与麻风病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中两个β-晶体蛋白基因的突变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粉尘状白内障家系进行β-晶体蛋白基因(cryba1、crybb1)的突变筛查。方法对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研究,通过直接测序,筛查此家系中全部患者的cryba1基因、crybb1基因外显子以及临近的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果直接测序后发现该粉尘状白内障家系cryba1基因和crybb1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临近的内含子中,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该表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并非是由这两个β-晶体蛋白基因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一家系ALK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例HHT家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家系成员的ALK1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家系中的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出现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 0T>C(p.L337P),即第1010位碱基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胞嘧啶(C),使得ALK1基因第7号外显子第337位密码子由CTG变为CCG,导致正常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结论:ALK1基因的错义突变c.1010T>C(p.L337P)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