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
3.
由脑干梗塞起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伴肢体病变者,临床少见,我们遇误诊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61岁,家庭妇女.患者自感轻微头晕,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齿颊间隙,轻流口水,嘴角轻歪近1个月,加重3天.当时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施针灸、理疗20余天,效果不明显.查体:BP12.0/8.0kPa,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鼓腮噘嘴不能,左嘴角有少许口涎流出,伸舌舌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发病机制复杂,是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的疾病,虽然经保肝,增强免疫等方法,但效果仍不够理想,目前许多学者正在探讨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肝病,取得一定疗效,近年来,我们运用复方丹参联用钙桔抗剂,治疗32例肝硬化疗效较满意,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们按住院先后的顺序,选择64例肝硬化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5~17年,平均8.4年。对照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3~18年,平均5.6年。1.216床特点:64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0岁,农民,因腹胀伴双下肢浮肿45天于2001年4月15日入院.该患者自45天前出现腹胀及双下肢浮肿,进行性加重,尿量减少,鼻衄.无发热、骨痛.  相似文献   
6.
内镜诊治孤立性食管静脉瘤破裂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46岁。因烧心、反酸1月,行胃镜检查进镜34~38cm发现食管右侧壁有4处不连续的非线性分布的半球型蓝青色隆起,直径约0.5~1.0cm大小,其中大者直径1.0cm,色泽明显发红,胃镜在胃腔及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粘膜未见明显异常。退镜时发现食管腔内积新鲜血液,出血量约80ml,局部冲洗后发现最大的半球形隆起处塌陷,有新鲜血流出,局部喷洒凝血酶2000U/ml,不能止血,取周边3点各注射5%鱼肝油酸钠1ml,出血停止。拟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查肝功能正常,腹部B超、CT检查无肝硬化门静…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0岁,农民,因腹胀伴双下肢浮肿45天于2001年4月15日入院。该患者自45天前出现腹胀及双下肢浮肿,进行性加重,尿量减少,鼻衄。无发热、骨痛。否认肝炎、高血压病史及大量饮酒史。左下肢静脉曲张近30年,腹壁静脉曲张近20年,未经过任何治疗。查体:体温36℃,脉搏62次/分,血压22/13kPa,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腹膨隆,下胸壁及侧腹壁静脉明显曲张,局部  相似文献   
8.
大肠海绵状血管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血管病变。我院 1999年 4月收治 1例 ,分析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男 ,18岁 ,因反复便血 17年就诊 ,期间诊断为内痔 ,行内痔切除术 5次。 1999年 4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镜下见乙状结肠、直肠黏膜下血管怒张 ,黏膜呈紫红色 ,表面糜烂 ,占据 2 / 3管腔。转普外科治疗 ,术中发现海绵状血管组织侵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下段肠壁全层 ,呈蓝紫色 ,直肠肠腔狭窄 ,肠壁明显增厚 ,肠周脂肪组织增生、肥厚、纤维化 ,纵切标本见其腔内大量扭曲血管瘤样改变。术后病理示黏膜下层有许多腔大、壁薄的血窦和血管 ,内衬单层内皮细…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病,门诊就诊病人占70%~80%,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单口服西药治疗,远期疗效却不尽人意,一旦停药,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4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73例均为住院病人,按住院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1~5年28例,5年以上15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岁;病程1~3年10例,3年以上20例。1.2病例特点:观察的病人,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浅…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世界范围性疾病,人群中感染率高.几乎50%终生感染HP.但只有10%感染者发展为明显临床疾病。自1983年Warran和Mashall发现HP以来,对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有了共识,认为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后引起胃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异常,最终发展成胃癌。这一动力学研究已引起WHO重视,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HP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结论。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研究证实.HP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胃癌又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根除HP感染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现将其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