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levels of glutamine(Glx) and glutamate(Glu) on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neurobiochemical abnormalities in high-risk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through Meta-analysis.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精神疾病患者共病高血压病的现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所有患者共病高血压病的情况,分析精神疾病共病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1)2770例患者中,男性1234例(44.5%),女性1536例(55.5%);其中共病高血压病者528例(19.1%).(2)不同精神疾病患者共病高血压病的比例:精神分裂症10.6%,双相障碍10.7%,抑郁症24.7%,焦虑障碍29.0%,应激障碍20.0%,器质性精神疾病41.8%,其他19.8%;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0,P<0.01).(3)年龄大、精神疾病的病程长、患器质性精神疾病是精神疾病共病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共病高血压病的比例为19.1%,其中器质性疾病共病高血压病的比例最高,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共病高血压病的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3.
18岁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从小就怀疑人类,喜欢与狗相处。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总是因为难以与同学相处和不快乐而转学。曾被诊断为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并服用多种精神活性药物但治疗无效。她的不稳定情绪和易怒曾导致多次自残行为和自杀意念。父母和老师不得不让她休学治疗。目前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并给予精神活性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如辩证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32岁 ,因兴奋、多语、易激惹、冲动夸大7天入院。 7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构音不清、四肢无力、强直、震颤、走路不稳 ,当时于省二院神经内科就诊 ,角膜发现 K- F环 ,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服用青霉胺3.0 g/ d、硫酸锌 15 0 mg/ d等治疗 ,1个月后病情缓解。 7年来一直坚持服药 ,病情平稳 ,入院前 1周 ,与他人发生口角 ,心中不快 ,出现上述表现。既往体健 ,无精神病史 ,家族史 (- )。神经系统检查 :肌强直 ,慌张步态 ,动作减少 ,轮替动作不能 ,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 (- )。精神检查 :情感高涨 ,易激惹 ,兴奋话多 ,夸大 ,自我感觉良好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后的治疗反应以及疗效与血糖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例,设为共病组;配对抽取未合并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17例,为非共病组。疗前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随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片(喜普妙)进行治疗,治疗剂量和疗程均相同,治疗后采用HAMD减分率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共病组疗后的HbA1c水平,按照HbA1c水平再将共病组分为HbA1c达标组(HbA1c〈6.5%,n=18)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6.5%,n=10)2个亚组,并对2个亚组的疗效和其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共病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共病组(t=-5.049,P〈0.01);2共病组中HbA1c达标组和HbA1c不达标组相比,达标组疗前HbA1c水平较低,达标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6,P〈0.01)。结论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患者抗抑郁治疗的效果明显差于非共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共病患者疗前的血糖水平较高,同时该组患者抗抑郁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服用利培酮治疗前及8周后分别检测甲状腺激素、sICAM-1水平.治疗前后进行PANSS量表评分,比较甲状腺激素及sICAM-1的水平与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经利培酮治疗后,FT3、T4有明显差异(P<0.05),sICAM-1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01).PANSS评分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PANSS各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间没有相关性,与sICAM-1水平间呈正相关.结论 长期服用利培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监测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及sICAM-1水平,以便于临床医生调整用药和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4 9岁 ,2 0 0 1年 8月 2 0日入院。主诉 :间断全身抽搐 12天 ,伴精神异常 9天。 1个月以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咯血和发热等症状 ,未经任何治疗。入院 12天前 ,突然全身抽搐 ,四肢不规则抽搐 ,意识丧失 ,两眼上视 ,口吐白沫 ,无大、小便失禁 ,持续约3~ 4分钟 ,自行缓解 ,5天内反复抽搐 4次 ,症状类似。9天前出现精神异常 ,表现为精神恍惚、发呆、自言自语、兴奋、行为紊乱、不认家人、不能确认时间和地点。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经对症治疗 ,效果不好 ,精神症状加重转入我院。既往体健 ,无抽搐、精神病和中毒史 ,家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空间广度测验、数字序列测验和伦敦塔测验分别对30例青少年双相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青少年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研究组)以及3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1)治疗前后,研究组全部执行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抑郁发作组和躁狂发作组WCST中的非持续性错误数(NRPE)、完成第一个分类的应答数(RF)以及SCW中的卡片A、卡片B、卡片C的反应时间(RTA、RTB、RTC),以及干扰效应反应时(SIE)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RPE:(27.30±5.19)个,(31.77±6.13)个;RF:(30.60±7.41)个,(35.33±9.06)个;RTA:(53.40±8.97)s,(63.63±8.85)s;RTB:(81.93±8.44)s,(93.87±6.98)s;RTC:(127.27±12.52)s,(160.27±13.70)s;SIE:(45.33±13.90)s,(66.40±13.56 s),P<0.05或P<0.01].治疗8周后,抑郁发作组和躁狂发作组的RF、TOL、RTA、RTB、RTC以及SIE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除RTA和RTB外,治疗后抑郁组的其他执行功能测验成绩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躁狂组全部执行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伦敦塔测验和分类数(CC)与病程呈负相关(均P<0.05),持续错误数(RPE)、NRPE和RF以及SIE等指标与病程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存在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皮质醇水平的相关因素,了解皮质醇水平与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200例。根据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分为皮质醇升高组(n=100)和皮质醇正常组(n=100),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查抑郁严重程度,用自编问卷调查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及病程等信息,计算体质量指数,测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两组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8周,使用HAMD减分率评估疗效。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的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化血红蛋白≥6.5%(6.5%~8.0%,OR=2.72;≥8.0%,OR=5.69),HAM D评分≥20分(OR=3.31)、体质量指数≥25(OR=3.56)、年龄35~50岁(OR=2.37);保护因素包括每周运动时间≥4 h(OR=0.28)、抑郁病程12个月(OR=0.10)。帕罗西汀治疗8周后,皮质醇升高组患者的HAMD减分率低于皮质醇正常组[(0.66±0.11)vs.(0.86±0.05),P0.01],HAMD减分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β=-0.26,P0.05)和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β=-0.17,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导致抑郁症共病2型糖尿病患者皮质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可能为糖化血红蛋白高、体质量指数高、抑郁症状重、年龄35~50岁;保护因素可能为运动多、抑郁症病程长。皮质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帕罗西汀疗效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糖尿病共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反应.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设为共病组;并随机抽取未合并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19例,设为非共病组.疗前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并评估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随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片(喜普妙)进行治疗,治疗剂量和疗程均相同,治疗后采用HAMD减分率评价两组疗效.并测共病组疗后的HbA1c水平,按照HbA1c水平再将共病组分为HbA1c达标组(HbA1c<6.5%,N=19)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6.5%,N=10)两个亚组,并进行两个亚组的疗效比较.结果 ①共病组脱落3例,非共病组脱落2例.共病组的疗前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水平、HAMD得分[(24.10±2.08),(6.30±0.98),(32.41±9.54)]均高于非共病组[(21.57±6.24),(4.34±0.93),(22.71±10.32),P<0.05)];②治疗后共病组有效率(65.5%)明显低于非共病组(94.1%)(χ2=7.688,P<0.05),共病组痊愈率(41.4%)明显低于非共病组(82.4%)(χ2=5.749,P<0.05).③共病组中HbA1c达标组有效率(68.4%)和HbA1c不达标组(70.0%)相比,没有明显差异(χ2=0.112,P=0.738),但HbA1c达标组痊愈率(63.2%)明显高于HbA1c不达标组(10.0%)(χ2=5.491,P<0.05).结论 抑郁症糖尿病共病患者治疗前抑郁程度较重,治疗反应明显低于非共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共病患者治愈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