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LIM激酶(LIMK)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转移、侵袭及靶向治疗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LIMK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LIMK及其主要通路ROCK/LIMK/cofilin及PAK/LIMK/cofilin上下游因子均参与了肿瘤细胞周期进展、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增殖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如p21活化蛋白激酶4(PAK4)通过PAK4/LIMK1/cofilin信号通路参与细胞骨架动力学调节癌细胞迁移和侵袭,cofilin经过Rho/ROCK/LIMK1/cofilin通路影响肿瘤细胞运动和形态的变化,从而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两种肿瘤转移相关蛋白MYH9和ACTN4为LIMK1的直接靶标,此三者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结肠癌进展。LIMK家族的另一成员LIMK2可通过限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抑制细胞转移的能力,并与β-连环蛋白的核可激活Wnt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导致结肠癌进展和转移。二烯丙基二硫可以下调结肠癌细胞SW480中LIMK1的表达,抑制LIMK1/cofilin信号通路,阻碍血管生成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抑制结肠癌的迁移和侵袭,而其他LIMK抑制剂暂未在结直肠癌中得到验证。结论结直肠癌及其转移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通过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机制与LIMK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为结直肠癌及转移提供分子靶向治疗突破点,并有助于为探究结直肠癌的诊断、判断复发、预后及转移情况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表明重组人生长激素具有直接的营养代谢调理作用、间接的促细胞生长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因而广泛应用于侏儒症、慢性肝病、Turner综合征、慢性肾衰、烧伤、大手术后恢复和不育症等疾病。由于恶性肿瘤病人机体常处于异常分解代谢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因此 ,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代谢调理和免疫调节作用来达到改变肿瘤患者异常代谢状态 ,增强机体抵抗力 ,从而提高抗肿瘤治疗疗效。但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否会刺激肿瘤生长 ?目前临床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从而为临床能否应用rhGH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4次传代,将生长稳定的2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2)rhGH组;(3)羟基喜树碱(HCPT)组;(4)rhGH加HCPT组。接种次日开始给药,连续用药35d后,处死裸鼠,留取移植瘤标本,测定移植瘤体积、重量、凋亡率、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PI),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G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C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移植瘤体积、重量、凋亡率及增殖指数分别为(2764.80±120.51)cm3、(2.52±0.10)g、(13.24±0.76)%、(30.14±0.71)%,而HCPT组则分别为(946.6±48.33)cm3、(0.89±0.09)g、(37.13±0.72)%、(15.50±0.74)%;rhGH不影响HCPT的作用(P>0.05)。结论rhGH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OLO-320移植瘤的生长既无促进作用,亦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一种更合理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方式.方法 采集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完成的Millikan网塞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32例共35侧疝,其中急诊疝修补术2例.术后近期尿潴留2例(6.25%),无切口感染、血肿、睾丸炎等并发症;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随访2个月至2年,无复发及慢性疼痛发生.结论 Millikan网塞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符合无张力疝修补原则的术式,适用于各型腹股沟疝的修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腹腔镜在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优势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3D(n=14)与2D(n=18)腹腔镜胃癌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近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3D组与2D组手术时间[(271.0±45.2)min vs.(278.6±53.6)min,t=0.352,P=0.7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D组术中出血更少[(105.4±31.3)mL vs.(142.2±58.6)mL,t=2.123,P=0.042];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28.6±10.6)枚vs.(21.1±8.2)枚,t=2.278,P=0.030]。两组术后排气时间[(3.1±0.7)d vs.(3.7±1.0)d,t=1.928,P=0.063]、术后住院时间[(11.2±2.2)d vs.(12.3±2.2)d,t=1.115,P=0.27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3/14) vs. 27.8%(5/18),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2D腹腔镜相比,3D腹腔镜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转流术(gastric bypass,GBP)对2型糖尿病大鼠(T2DM)脂肪组织 vaspin mRNA 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 SD T2DM 大鼠模型,随机分为 T2DM-GBP 组(A 组)和 T2DM-假手术组(B 组),另取周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 SD 大鼠,随机分为 GBP 组(C 组)和假手术组(D 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4周和第8周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FPG)水平,术后第8周处死大鼠,RT-PCR 方法检测内脏脂肪组织 vaspin mRNA 表达。结果术后A 组 FPG 水平呈进行性下降,术后第4周、第8周 FPG 水平均低于术前(P 〈0.05),B 组、C 组、D 组内手术前及术后第4周、第8周 FPG 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8周 A 组、 C 组、D 组大鼠内脏脂肪组织 vaspin mRNA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 C 组内脏脂肪组织 vaspin mRNA 表达水平分别高于 A 组、C 组、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BP 手术能显著降低 T2DM 大鼠血糖,可能与术后 vaspin mRNA 表达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外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今后对医学毕业生进入单位之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个必须过程,必将进入常态化。无论对他们本人以及对医院的发展都及其有利,要让他们在培训期间,从医德到医术得到全面提升,真正达到:有病要会看、手术要会做、风险会规避的培训目的,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住院医师。  相似文献   
8.
脂肪因子Vaspin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多种脂肪源性激素在T2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脂肪组织作为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参与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血糖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β(ERβ)蛋白及其同分异构体mRNA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的表达。方法建立STC大鼠模型.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20只STC大鼠及20只对照组结肠ERβ蛋白及其同分异构mRNA的表达。结果rERβ2mRNA在STC大鼠及对照组结肠均有表达,redβ1、rERβ1δ3、rERβ1δ3,及rERβ1δ4mRNA在两组中均无表达.STC组rERβ2mRNA及蛋白表达量(0.31±0.03,0.57±0.15)低于对照组(0.55±0.05,0.9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C大鼠结肠ERβ蛋白及ERβ2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提示ERβ参与ST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人胃癌顺铂(CDDP)耐药细胞(BGC-823/CDDP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体外逐步增加顺铂药物浓度反复间歇诱导法建立BGC-823/CDDP细胞系,并对其产生耐药的特点、光镜形态、超微结构、生长特点、细胞周期进行研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结果 BGC-823/CDDP细胞系生物学特征较亲代细胞发生了变化.BGC-823/CDDP细胞系体积较亲代细胞稍大,并有巨核细胞,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微绒毛明显减少.BGC-823/CDDP细胞较亲代细胞的倍增时间延长了4.3 h.细胞周期分布:S期细胞轻度减少;而G0/G1和G2/M期细胞较亲代细胞轻度增多;与亲代细胞比较,BGC-823/CDDP细胞对CDDP的耐药倍数为11.35倍,对丝裂霉素C(MMC)、5-氟尿嘧啶(5-FU)、阿霉素(ADM)分别为4.85、5.29、10.07倍,表明其具有交叉耐药性.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BGC-823/CDDP细胞系,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