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髌骨相对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治疗9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 男15例、女82例;年龄(70.0±5.4)岁(范围58~80岁)。术中记录机器人系统的截骨参数, 包括股骨远端内外侧、股骨后髁内外侧及胫骨平台内外侧的截骨量。应用Blackburne-Peel指数(Blackburne-Peel index, BPI)和Caton-Deschamps指数(Caton-Deschamps index, CDI)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髌骨相对高度, 同时测量手术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及髌韧带长度。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髌骨相对高度的变化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CDI(0.79±0.15)低于术前(0.91±0.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 P<0.001), 且术后CDI<0.6的患者比例(9.3%)高于术前(0), 差...  相似文献   
2.
两切口微创技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切口微创技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间的3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者,随机分为两组:两切口微创全髋组15个、常规全髋置换组15个.比较两组在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与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切口微创全髋手术切口分别为3.6(3.0~4.5)cm、5.7(5.4~6.5)cm,常规手术组12.0(9.0~14.0)cm,P<0.05.两切口微创组与常规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00(80~220)min、80(60~150)min,760 mL、650 mL,P<0.05,但所需输血量没有差异.两切口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比,具有手术后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双下肢不等长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手术不切断髋关节周围肌肉,创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技术难度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开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短期临床结果。 方法随访评估2016年9~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UKA治疗的10例患者,纳入标准:内侧单间隙骨关节炎;不伴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前后交叉韧带完整。其中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65±6)岁。均采用MAKO RIO机器人手术系统和RESTORIS MCK单髁膝关节假体(STRYKERMAKO Surgical,美国)进行手术。回顾以上10例患者,对其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日常活动情况,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遗忘关节评分(FJS)等进行记录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2±1.5)月。患者KSS的临床评分由术前的(58.8±13.7)分提升至末次随访的(96.0±2.8)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9.5±19.0)分提升至末次随访的(88.5±15.2)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0.7±6.1)°提升至末次随访的(127.9±7.2)°(t=-8.588,P<0.01)。FJS评分为(83±24)分,表示患者对手术膝关节的感受接近本体膝关节。10例患者的影像学评估良好,膝关节内翻畸形角度由术前的(8.8±3.5)°纠正至末次随访时的(4.0±2.0)°(t=7.294,P<0.01)。患者假体对位对线良好,未见透亮线,未出现假体下沉、假体松动等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均未继发外侧间室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正常。 结论机器人辅助下UKA能使假体获得良好的对位对线和软组织平衡,达到功能好、患者主观感受佳的目标,术后短期的临床疗效优异;其远期临床结果及假体生存率需要通过更长期的随访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对18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髋关节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3例髋臼骨折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5例行闭合复位骨牵引治疗;10例因为既往手术的疤痕粘连,关节置换时需行较广泛的软组织松解;9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仍有固定用的内植入物,5例术中需要取出内固定;12例术中用取下的股骨头行结构性或颗粒植骨;16例用非骨水泥髋臼,2例用金属加强环与骨水泥固定聚乙烯髋臼。术后随访行x线摄片评估,髋关节功能作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70个月不等,平均38个月。3例术后发生髋关节周围BrookerⅡ度异位骨化,其中2例行异位骨化切除;1例术中股骨骨折,1例深部感染,1例髋臼松动并移位。最后随访时,12例(67%)患髋没有或仅偶有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例疼痛需要助行工具;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分到术后平均84分。结论髋臼骨折后髋关节骨关节炎仍可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得到有效治疗,但其手术复杂程度与款臼骨折的处理有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一般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年的步态有无差异.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期间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连续病例各30例,利用Vicon步态分析仪测得两组患者术后平均1年左右的步态参数和步态周期中的髋、膝关节活动度,计算自身患侧/健侧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1年左右步频、单腿支撑时间等比值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组患者步态周期中的髋屈伸度、收展度、旋转度及膝关节屈伸度患/健比分别为1.0323、0.9747、1.0558、1.0027,明显高于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组(患/健比分别为0.8615、0.7824、0.8162、0.9472),P值分别为0.007、0.005、0.006、0.037.结论 (1)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年的步态参数接近正常;(2)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行走时的关节活动度优于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采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除了能够保留骨量,还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24例,女8例;行关节置换时的年龄为57~81,平均71岁;从骨折到行关节置换的时间为5~70个月,平均40个月。骨折内固定方式包括:滑动髋螺钉15例,髓内钉10例,钢板5例,多枚螺钉2例。失败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创伤性关节炎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全部为生物型髋臼),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骨水泥型股骨柄12例,非骨水泥型股骨柄20例。标准股骨假体25例,长柄股骨假体7例。结果术后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年,平均5年。28例患者术前H arris评分平均37分(32~4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分(84~95分);优6例,良14例,可7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平均外展角为44°(42°~48°),髋臼假体无松动。根据Harris标准评价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固定,1例为A级,9例为C级。根据Engh等标准评价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的固定,18例均评价为骨长入。3例髋关节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异位骨化,Brooker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挽救选择。  相似文献   
7.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生物学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培养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探讨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收集本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入院的骨关节炎患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8(55-79)岁,留取术后遗弃的胫骨平台骨组织.应用Ⅰ型胶原酶消化联合贴壁培养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NBT/BCIP染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成分.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并比较硬化区和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Ⅰ型胶原(COL1)A1/(COL1)A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骨桥蛋白(OP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8]的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比较两种细胞矿化能力.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细胞渐从骨片中爬出的生长过程,免疫组化证实细胞表达Ⅰ型胶原,NBT/BCIP染色显示细胞表达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显示细胞能形成矿化结节,油红O染色显示细胞内无脂质成分,证实Ⅰ型胶原酶消化联合贴壁培养方法能较好的培养出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显示软骨下骨硬化区成骨细胞矿化能力低于非硬化区[(0.92±0.06),(1.32±0.15),P<0.01].RT-PCR显示,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比非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高表达基因OPN[(2.62±1.47)×10-2,(9.63±3.37)×10-4,P<0.05]、OCN[(6.04 ±6.27)×10-6,(4.84±2.18)×10-6,P<0.05]、ALP[(73.62±15.75)×10-4,(3.10±0.33)×10-4,P<0.01]、IGF-1[(14.84±1.23)×10-4,(6.33±2.80)×10-4,P<0.01]、IL-6[(8.24±1.05)×10-4,(2.64±0.37)×10-4,P<0.01]、IL-8[(14.68 ±6.97)×10-6,(2.60±0.89)×10-6,P<0.01]、MMP-13[(1.50±0.11)×10-3,(1.23±0.10)×10-3,P<0.05]、TGF-β1[(4.41±0.42)×10-3,(2.96 ±0.36)×10-3,P<0.01]、COL1A1[(55.44±21.61)×10-2,(9.17 ± 3.30)×10-2,P<0.01];而TNF-α[(5.62±2.03)×10-6,(5.62±3.146)×10-6]和COL1A2[0.64±0.07,0.46±0.12]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硬化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生物学表型变化是骨关节炎患者病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长的胫骨结节截骨在全膝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2年10月间12例采用延长的胫骨结节截骨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截骨在术后6个月临床和X线片评估均愈合,关节活动度平均从79°增加到95°,平均膝关节评分从60改善至85。结论延长的胫骨结节截骨在翻修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能改善手术显露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据文献报道,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将达到600万例[1].对于有移位的老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5%[2-4].尽管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通常全身情况欠佳,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且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所以双极假体脱位后的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采用高或低限制性假体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二期翻修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40例, 按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种类分为低限制性假体组和高限制性假体组。低限制性假体组28例(28膝), 男12例、女16例, 年龄69.0(63.0, 74.0)岁, 体质指数为(25.18±0.55) kg/m2;高限制性假体组12例(12膝), 男5例、女7例, 年龄66.5(65.0, 71.5)岁, 体质指数为(23.94±0.51) kg/m2。均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 低限制性假体组1例使用旋转铰链膝RHK、27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LCCK;高限制性假体组3例使用旋转铰链膝RHK、1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PFC Sigma MBT、8例使用髁限制性假体LCCK。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