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郑志坤  张娟  黎铧  李娟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191-2194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

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

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术式选择及预后。方法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35例(35只眼),术前均采用房角镜和(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根据其前房角粘连和晶状体脱位范围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包括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复合式小梁切除以及前部玻璃体切割的组合使用,平均随访12个月,对其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28例房角有粘连的患者中,有25例的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另外3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眼压增高,加用降眼压药物后控制在正常范围。7例房角开放的患者仅去除脱位晶状体,未实施小梁切除手术,眼压降低效果理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根据患者晶状体、房角、眼压及视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并提高术后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底特征性表现为,视盘颞侧一条索样皱襞,该部分视网膜血管分支密集、数目较多,终止与周边视网膜。周边视网膜检查可见一边界清晰的片状灰白色病灶,此处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FFA特征为:周边视网膜FFA显示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扩张,呈"树枝样"改变,走行平直。血管末端发生吻合、呈扇形终止,此部分血管渗漏。结论眼底检查、FFA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可明确诊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改良的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住院行改良的FP-7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的32例 (32只眼) 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病因、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 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 引起患者眼压升高的原因多样, 存在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0眼, 无改变者15眼, 下降者为7眼;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 (38.8±9.2) mm Hg;术后1、3、6、12、24个月眼压分别为 (13.2±4.5) mm Hg、 (15.7±4.8) mm Hg、 (16.2±5.2) mm Hg; (17.7±6.7) mm Hg及 (18.6±7.8) mm Hg, 与术前比较, 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14、12.59、12.10、10.26、9.29, P <0.05) 。改良的FP-7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1、3、6、12、24个月的总成功率分别为100%、93.75%、90.63%、86.05%、76.67%。结论 改良的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注意手术技巧, 可减少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浓度一氧化氮(NO)预处理及其吸入时长的不同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7只,分为空白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NO预处理10 min组(NO-10 min组)、NO预处理1 min组(NO-1 min组),NO预处理60 min组(NO-60 min组),分别于不同的再灌注时间点采集标本,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干/湿重比(W/D),丙二醛(MDA)浓度,髓过氧化酶(MPO)活性,肺损伤组织学评价等指标,比较前3组再灌注后2、6、24 h结果,取IRI最严重时间点,比较各组肺功能指标以及血清和左肺组织NO浓度.结果 再灌注6h肺损伤最严重;与I/R组比较,NO-10 min组各时间点指标明显改善(P<0.05),NO吸入具有肺保护作用;NO-1 min组肺损伤无改善(P>0.05);NO-10 min组与NO-60 min组对肺损伤保护作用相似(P>0.05).结论 短时长吸入低浓度NO预处理可以改善IRI,但是其保护作用不与NO预处理时长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BPD)患者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16-01/2019-07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BPD的患者18例36眼的眼底彩照、红外照相、自发荧光、荧光造影、脉络膜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流成像OCT(OCTA)等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

结果:典型的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色素异常沉着而呈现的蝶翅样病变外观,病变进展后蝶形外观不明显,而相应区域萎缩; 红外照相显示BPD患者的眼底黄色病灶,表现为白色高亮影像; 自发荧光可有斑片状、点状所勾勒的蝶翅表现,也可有以上特征重叠的表现,当病变进展萎缩明显时,自发荧光不能显示典型的蝶形改变,但可以反映出色素上皮细胞的破坏程度范围;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造影除了显示蝶形病变外,能更为精准地显示血管病变情况,尤其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检查; OCT显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之上与光感受器之间。随病变进展,色素上皮表现相应扩大的损伤,继发CNV者可见突破RPE的高反射信号; OCTA显示病变对视网膜深层和浅层损伤不明显,但脉络膜血流信号不同程度丢失,可敏感检出CNV的血流影像。

结论: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提供了BPD患者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该病。  相似文献   

7.
受限于解剖因素,气管切开是大鼠气管插管的主要方式[1-2]。近年来,我们尝试明视下经口插管,收到了一定效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8~10周龄大鼠130只,体质量300~350 g。戊巴比妥钠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上切牙套线供牵引。将局部光源照射于大鼠颈部,操作者左手以一定张力将鼠舌外拉,右手以直角钳将舌根部上抬后钳柄交左手与鼠舌一起固定。右手环指与小指夹持套线向下施力,使鼠头尽量后仰致胸部、颈部与下颌成一条直线,此时可于口腔内视野的前上方看到随呼吸而启闭的鱼口状声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术在胸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开展的64例电视纵隔镜术病例,58例患者行颈部纵隔镜术,5例行胸骨旁纵隔镜术,1例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纵隔镜活检术,标本分别送冰冻和石蜡病理检查。结果本组63例患者获得明确病理诊断,1例假阴性病例,准确率为98.4%,无手术死亡发生,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切口感染,换药后Ⅱ期缝合治愈,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电视纵隔镜术是一项创伤性小、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的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视盘旁Zinn-Haller动脉环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198例(396眼)的眼底彩色照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筛选具有Zinn-Haller动脉环的患者并结合视力、屈光度等进行总结.结果 24例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Zinn-Haller环以视盘为中心,位于视盘颞侧视盘边缘至新月形萎缩弧之间.所有患者均未见完整的Zinn-Haller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前期:随着脉络膜背景荧光的出现,即可见视盘颞侧新月形萎缩弧内部出现Zinn-Haller动脉环的显影;动脉期:当视网膜动脉开始出现动脉前锋时,Zinn-Haller环的显影已经完成,其最明显的部分即位于视盘颞侧萎缩弧内,此期可清楚分析Zinn-Haller环与视盘旁血管的位置关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静脉期可见Zinn-Haller环完全显影,其走行形态非规则环形,可见迂曲转角,部分患者甚至呈锯齿状走行.结论 Zinn-Haller环在不同患者中存在解剖位置及形态分布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成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等视神经病变的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步法治疗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年龄为55~71(62.1±3.6)岁,所有患者术前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压、AS-OCT和A/B超检查。在局麻下对所有患者实施两步手术法。第一步:前房注气+睫状体扁平部放液术(部分病例联合虹膜根切);术后予口服泼尼松片、局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常规联合降眼压滴眼液进一步控制眼压。3 d后进行第二步手术;第二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分离+小梁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并行AS-OCT、裂隙灯、眼底、A/B超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眼压在第一步术后1 d、2 d和3 d分别为(15.3±2.2)mmH g(1 kP a=7.5 mmH g)、(16.0±2.7)mmH g和(17.6±2.1)mmH 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t=18.902、16.237、15.812,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15.3±2.2)mmH g、(15.5±1.9)mmH g、(15.6±2.1)mmH g和(15.5±2.1)mmH 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57、45.070、40.827、39.250,均为P<0.001);第二步手术后1周眼压与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眼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8、-0.810、-0.389,P=0.470、0.421、0.699)。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2.6%,部分成功率为7.4%,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除第二步手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9眼前房及瞳孔区纤维蛋白膜渗出、1眼脉络膜脱离外,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分两步手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且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