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突变型p53不仅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增加,而且参与了胶质母细胞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1],且突变型p53可显著抑制BNIP3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与bcl-2腺病毒E1B 19 kD结合蛋白( BNIP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囊性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囊性听神经瘤手术切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单侧囊性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肿瘤与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手术切除技巧及脑神经保护。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6例,未保留或被残余肿瘤包绕、侵蚀而无法判断5例。面、听神经功能未受损伤6例,轻度损伤9例,较重损伤6例。后组脑神经均解剖保留,其功能受损3例。听力障碍好转2例,加重6例,余无变化。结论肿瘤与周边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黏连情况是影响囊性听神经瘤全切除率及神经保留率的主要因素;严格按照蛛网膜界面分离是提高囊性听神经瘤治愈率,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对第四脑室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向导水管深部发展的肿瘤暴露效果欠佳者,采用内镜辅助操作,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中B超. 结果 病变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髓母细胞瘤4例,表皮样囊肿3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脑膜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前症状均无明显加重,无面瘫等神经核团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呼吸微弱给予呼吸机辅助后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 ~ 28个月,1例死亡,1例髓母细胞瘤复发. 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外侧壁型小脑延髓裂入路结合电生理监测及超声成像技术,能降低面瘫、听力减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术中B超、高速磨钻以及超声刀等技术辅助下,经半椎板入路对椎管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半椎板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均行X线下病变相应节段的椎间隙定位,并采用术中B超确认肿瘤位置和边界,对于半椎板暴露欠佳者采用高速磨钻或超声刀磨除入路侧棘突根部以获取良好的操作视野,病变位于髓内者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3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中32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35例患者中随访28例,第一阶段(术后1~3个月)随访,改善25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第二阶段(术后6个月至2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变化,即没有发现脊柱不稳定.结论 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高速磨钻、超声刀等显微器械的发展,半椎板入路应用适应证逐渐增宽,能适用于大部分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术后对患者脊柱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对于基底较宽的脊膜瘤有时难以全切,不可勉强.  相似文献   
7.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脑膜肿瘤,原发于蛛网膜层的蛛网膜内皮细胞,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5%~20%。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有部分脑膜瘤即使病理学特征是良性肿瘤,包膜完整,采取完全切除术后也有复发。据统计,脑膜瘤总的复发率为5%~15%。复发脑膜瘤不仅给病人带来更多痛苦,也一直困扰着神经外科医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Atla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优缺点,为临床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采用Atlas支架辅助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近期临床效果、复发率,并通过随访,观察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Atlas支架辅助栓塞术,所有支架成功植入并释放,成功率为100%。无术中、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6个月,40例手术患者中有34例患者在术后3~6月内行全脑DSA复查,1例患者出现瘤颈轻度复发(1/34,2.94%),未见支架移位、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狭窄等支架相关并发症,也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功能受限加重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Atla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颅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称为多发动脉瘤,其发生破裂的概率高于单发动脉瘤,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诊断有一定难度,治疗上尚存在一些争议.笔者对近5年来20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处理方法作一报道,以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操作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4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13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2例术中行侧脑室穿刺,4例术中行终板造瘘。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手术效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分)44例(89.8%),中度病残生活能自理(4分)2例(4.1%),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分)1例(2.0%),死亡2例(4.1%)。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野显露清晰,对脑组织骚扰小,瘤颈夹闭可靠,疗效满意;尽早手术能降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几率;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对于术中动脉瘤破裂、宽颈、巨大或粘连紧密的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