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胆胰肠结合部(CPDJ)医源性损伤发生隐匿,易漏诊与误诊,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胆石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胆胰手术的普遍开展以及内镜和胆道镜等技术的深入推广,CPDJ医源性损伤发生逐渐增多。损伤处理方式和时机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治疗方案因人、因时而异。目前,多以“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为原则,继而进行“个体化”分期手术治疗。但二次手术治疗成本高、风险大、病人预后不佳,因此,防胜于治,全面而细致的防治思维可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CPDJ医源性损伤的监测及诊断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在胃癌腹膜转移转化治疗中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奥沙利铂转化治疗晚期胃癌的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ONC-17010430)的前瞻性研究病例数据库,纳入18~70岁,经组织学及腹腔镜探查证实为胃癌腹膜转移,治疗前未接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入组患者术前接受6个周期的替吉奥(80~120 mg/d,d1~14)和奥沙利铂(130 mg/m2,d1)以及5周期的阿帕替尼(500 mg/d,d1~21)转化方案治疗,化疗结束后3周,结合评估结果和患者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转化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总体生存率(OS)。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胃癌腹膜转移患者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为58岁(30~68岁),腹膜转移分型P1a 9例,P1b 5例,P1c 13例,腹膜癌指数(PCI)1~5分共14例,≥6分者13例。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0%,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是白细胞减少(70.4%,19/27)和粒细胞减少(74.1%,20/2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为疲乏(51.9%,14/27)和口腔黏膜炎(37.0%,10/27);1例因4级血小板减少退组。26例可行疗效评估的患者中,18例(69.2%)获得部分缓解,3例(11.5%)获得疾病稳定,5例(19.2%)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69.2%(18/26),疾病控制率为80.8%(21/26)。14例患者接受手术,6例行R0切除,R0切除率42.9%(6/14)。术后病理反应率为64.3%(9/14)。随访时间12~40个月,随访率为100%。全组患者1年OS为65.2%,生存时间为(14.0±1.7)个月。P1a/P1b与P1c患者1年OS分别为81.8%与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CI评分1~5分与≥6分的患者1年OS分别为67.3%与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中,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转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可接受,且在P1a/P1b及PCI评分1~5分的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近期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探讨比卡鲁胺联合放疗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对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 年 5 月至 2021 年 6 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外科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 9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 照组,其中观察组 45 例,对照组 45 例,两组均按常规临床路径接受规范标准治疗,观察组给予比卡鲁胺联合放疗, 对照组给予放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代谢指标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 率为 73.33 %,对照组为 51.11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治疗后 1 个月、 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6 个月的血清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患者治 疗后 6 个月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总睾酮(TT)、 游离睾酮(FT)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两组患者的贫血、去势综合征、 肝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比卡鲁胺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前 列腺癌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对代谢指标影响不明显,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病人行靶向治疗后CT征象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6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3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口服伊马替尼后3个月通过增强CT评估疗效,记录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T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及肿瘤整体CT值。通过Choi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价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成缓解组[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和非缓解组[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比较缓解组和非缓解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钙化、腹腔积液、囊变坏死、基因突变类型)。Kaplan-Meier法比较以肿瘤大小和CT值评价为PR的PFS和OS之间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肿瘤大小和CT值的变化率预测2年疾病进展的准确率。结果 43例病人口服伊马替尼3个月后疗效评价:无CR病人,PR 27例(62.8%);SD 13例(30.2%);PD 3例(7.0%)。缓解组与基因突变类型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大小、钙化、腹腔积液、囊变坏死无关。43例病人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5.5(15~96)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15.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3.3个月。根据长径变化率评价为PR和以CT值变化率评价为PR之间的P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6、0.771)。长径变化率和CT值变化率预测2年内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和0.868。结论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IST靶向治疗疗效与基因突变类型有关。肿瘤最长径退缩率和CT值下降率具有中等预测效能,均可有效评价伊马替尼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是一种进展迅速、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病人5年生存率非常低。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应用之间的障碍,实现实验室与临床的实际结合,加速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向临床诊断、评价和治疗疾病的转化,从而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随着转化医学理念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其应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可为有效提高病人整体预后带来新希望。笔者综合分析转化医学应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人早期确诊率和远期生存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汁经口回输在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24例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行PTCD减黄:70例行胆汁回输(PTCD+胆汁回输组),80例胆汁不回输(PTCD组);其余74例术前未行PTCD减黄(直接手术组)。结果 PTCD+胆汁回输组较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7.2±5.7)d vs (21.5±8.3)d vs (22.8±9.8)d]、排气时间[(47.5±11.6)h vs (54.9±17.0)h vs (56.5±15.9)h]及中心静脉拔管时间[(9.9±2.8)d vs (12.0±3.6)d vs (14.3±6.4)d]短(P<0.05),且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PTCD组和直接手术组[4.28%(3/70) vs 12.50% (10/80) vs 12.16%(9/74),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第10天,PTCD+胆汁回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最快,PTCD组次之,直接手术组最慢(P<0.05);PTCD+胆汁回输组前白蛋白水平升高了107.9%,上升幅度明显高于PTCD组的73.4%和直接手术组的50.9%(P<0.05);其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了82.9%,下降幅度明显大于PTCD组的75.7%和直接手术组的60.9%(P<0.05),且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下降幅度也均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胆汁经口回输有助于中、重度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间肝脏及胃肠道等脏器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