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职业人群的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方法整理在本院做骨密度检查的体检人群,按职业特点进行职业分类,每十岁为一年龄段分组。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组骨密度值进行均值比较、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差异。结果男女不同职业人群骨密度的峰值骨量均出现在30~39岁,且铁矿职工最高、农民最低、公务员及医务人员居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差异,铁矿职工最低、农民最高、公务员及医务人居中,男性为:农民32%、公务员9%、医务人员8%、铁矿职工1%(P0.01);女性为:农民19%、公务员8%、医务人员5%、铁矿职工1%(P0.01)。结论铁矿职工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最低,农民最高,公务员及医务人居中。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职业有关,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密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前臂骨密度测量和同时做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体检人群,共计1878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超声诊断标准:分为动脉正常组587例,男性330例、女性257例;动脉硬化组1291例,男性912例、女性379例。年龄20~92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男性53岁,女性49岁。按性别、每十岁年龄段一组,分别计算每一年龄段两组间骨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珋±s方式表示,两组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脉正常组与动脉硬化组男、女性峰值骨量均出现在30至40岁之间;女性峰值骨量明显低于男性;50岁后女性骨量丢失高于男性;动脉硬化于40岁后明显增加,男性高于女性;男女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之间骨密度值高、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发病率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两者彼此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发病机理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FRAX对比女性前臂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行骨密度检查的女性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臂骨密度检查10 519例,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1 280例。根据FRAX指定的危险因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史、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史、前臂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或T值。以每10岁年龄段分组,分别运用前臂骨密度T值及股骨颈骨密度计算FRAX评分。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不符合t检验条件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臂骨密度低于股骨颈骨密度。40~5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要高于股骨颈,60~8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低于股骨颈,除80岁组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低于股骨颈骨质疏松检出率;50~8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较高(P0.05)。40~5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前臂要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系数前臂要高于股骨颈(P0.05)。40~5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前臂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系数前臂高于股骨颈(P0.05)。结论前臂骨密度可以用于FRAX进行骨折风险的预测,但各年龄段的评估概率会与股骨颈有一定差距,还需进行深入细致更准确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抗结肠癌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相应抗原免疫组化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离子显微镜是一种类似断层扫描的原理进行原子水平研究的先进设备。用微细离子束轰击组织表面,使特定的原子溅射出来成次级离子。每个离子都带有分析象素,经影象处理在荧光屏或底片上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在本院进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中的透析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5~77岁、平均56.1岁,透析时间20~134个月、平均56.3个月;随机选取健康人群45例,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30~78岁、平均49.2岁。按男女性别分为透析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式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要低于健康人群的骨密度( P<0.05);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要高;骨密度改变与透析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腰椎骨密度低于健康人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2.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OCCGS)建议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和美国放射学院(ACR)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9岁,平均68.7岁;病史最长为7年,最短为19小时;手术治疗共48例,其中单纯胆囊切除术20例,占41.7%,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24例,占50%,胆囊切开取石、胆囊造瘘术4例,占8.3%;住院到手术时间最长30天,最短2.5小时,平均4.2天;24小时内行急诊手术者12例,占25%,经保守治疗72小时内早期手术者16例,占33.3%,保守治疗一周以上择期手术者20例,占41.7%.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放射吸收法(RA)测量2、3、4指骨中节骨密度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方法 对19例尸体的双手,用铝制楔型标志物,分别进行了50 kV 400 mA和60 kV 300 mA两次X线照射,对每只手指的第二至第四节指骨的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以Au(指骨指数)为单位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对于BMC-AU来说,这种方法的精密度误差是1.0%,对于BMD-AU来说,精密度误差是0.6%.通过5 mm和6mm 酒精厚度所获得的X射线图可以观察到BMD-Au有2.0%到2.4%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采用X射线吸收测定法得到的BMC-Au 和前臂的BMC有良好的相关性(r=0.887),并且在指骨的BMC-AU与骨灰重量之间也有较好的相关性(r=0.983).结论 放射吸收法(RA)测量外周骨骨密度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别按照不同地区及人群、不同骨密度测量方法计算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的多中心研究在评价男性中老年人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搜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本文简称HK)、北京密云区中医医院(本文简称MY)、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颈肩腰腿痛医院(本文简称SD)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的中老年人男性病例共7095例,输入相关资料,应用FRAX~中国模式计算各研究对象10年内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的概率,应用统计学对比分析根据上述研究资料得到的FRAX值。结果三个中心研究对象10年内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及髋部骨折概率分别行两两Mann-Whitney U检验,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三个中心男性人群进行年龄分组,并进行两两对比,其中MY-SD对比组中50~59岁组及80~89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MY-HK,HK-SD对比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臂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代入FRAX后均能较好的预测未来10年男性人群骨折的风险概率;即使是不同地区人群及应用不同检测设备得到的前臂骨密度值代入FRAX后仍能较好的预测未来10年男性人群的骨折风险概率,且差异在某些年龄组无显著性,FRAX~工具对男性中老年人骨折风险预测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骨量改变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同时进行骨密度(BMD)和动脉硬化(bapwv)检查的体检人群为数据基础,按性别、年龄、每5岁为一年龄段分组、统计分析BMD和bapwv的检测结果。结果 :男女峰值骨量出现在35岁,男性高于女性,40岁开始出现骨量丢失,且骨量与年龄成负相关性;男女动脉硬化出现在50岁,动脉硬化与年龄成正相关性;动脉硬化几率大于骨量减低的发生几率,男性动脉硬化和骨量丢失的发病率大于女性,分别为36.73%、27.29%和28.27、19.47%,;骨量丢失与动脉硬化的程度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骨量丢失出现早于动脉硬化;男女骨量正常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1.62%、19.21%,骨量减低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50.34%、65.75%,动脉正常者骨量减低的发生率分别为21.42%、9.29%,动脉硬化者骨量减低的发生率分别为37.50%、45.28%。动脉硬化在骨量减低中的发生率大于骨量正常中的发生率,骨量改变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更显著;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存在,男女分别为13.74%和12.80%无明显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男性r=0.234(50岁以后r=0.340),女性r=0.410(50岁以后r=0.439)。通过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男性骨密度降低对动脉硬化产生的风险增加39%,女性骨密度降低动脉硬化风险增加69%。结论 :骨量丢失与动脉硬化有正相关性,年龄越大相关性越密切,骨量丢失与动脉硬化可以并存,提示两者可能互相影响或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