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对膝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生物学内固定在膝关节内骨折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根据生物学固定原则,以微创接骨板固定术(MIPO)治疗的膝关节内骨折共21例.以创伤类型及年龄等因素进行配对,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病例资料比较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结果.[结果]MIPO组随访10~16个月(平均14.2个月),有2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60.0 min,术中失血量45.0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0周,3例有5°以上膝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6.67分;ORIF组经过12~48个月(平均21.2个月)随访,有18例进行骨移植术,平均手术时间79.52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117.1 ml,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24周,2例发生5°以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HSS功能评分平均82.14分.两组均获得骨愈合,没有感染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适的膝关节内骨折病例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植骨需求和术中失血,在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四肢开放性骨折的伤口处理除包括治斤骨的移位行内外固定维持稳定外,还需要同时妥善处理好软组织损伤。对其伤口的处理有两种方法:清创同时闭合伤口:清创后暂不闭会,经换药等治疗待创面清洁再行闭合.本文选择对伤后6~8小时内行清创术,经上述两种方法上处理的病例资料42例.加以总结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计42例,按Gustilo[1]分型Ⅲ型(以下简称G-Ⅲ型)。其中一期闭合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4~72岁,平均38.4岁,8例有合并伤。骨折部位:上臂3例.前臂1例,大腿4例,小腿16例。延迟一期闭合共18例:男1例,女7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创伤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出现伤椎上、下椎间盘损伤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进行椎间盘损伤评估的正确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本院收治的创伤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137例,其中椎间盘损伤91例,椎间盘正常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骨折特点等相关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伤椎上、下椎间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Denis分型、椎体楔形角、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率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enis分型、椎体楔形角、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率为椎间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7,OR=1.39,OR=2.62,OR=3.36,均为P<0.05).结论 对创伤性胸腰段椎体骨折中伤椎上、下椎间盘损伤的评估,需综合考虑Denis分型、椎管占位率、椎体高度比、椎体楔形角,而Denis II型、椎管占位率较高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伴有椎间盘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Endobutton钢板弹性固定和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效果。方法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53例采用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25例(Endobutton组),螺钉内固定28例(螺钉组),比较两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及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两组间术前、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TBCS、TBO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obutton组AOFAS评分优良率92.0%,螺钉组AO-FAS评分优良率89.3%,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button钢板弹性固定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允许早期负重,不需常规取出,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的螺钉固定方式相当。  相似文献   
5.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足踝骨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发生率约占踝部骨折患者的1/7[1],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是踝关节发挥最大功能的保证,伤后若不予以妥善处理,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是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 [病例] 男,30岁。半月前因阵发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右侧发作性头痛、每历时数秒种。5天前突然剧烈头痛、头晕、呕吐、说话不清、走路不稳而入院。既往高血压20/13、3 kPa。曾患脑缺血性中风,右侧偏瘫半月治愈。查体:血压:24.0/14.7 kPa、嗜睡、语言含糊不清、眼底动脉硬化Ⅰ级,双侧动眼、外展神  相似文献   
7.
2009年10月~2010年12月采用手法针刺夹脊配合中药自拟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现将治疗结果、疗效评定、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30~59岁,平均40+9岁;病程3个月以内15例,3~6个月22例,6个月以上23例。X线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后缘唇样骨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CCAT1)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成骨诱导液诱导hBMSCs,分别于诱导后0 d和1、3、7、14 d采用RT-qPCR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CCAT1和miR-335-3p基因表达水平.转染CCAT1小干扰RNA或miR-335-3p模拟物(mimics)至hBMSCs,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BMSCs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qPCR检测细胞中ALP、RUNX2和OCN基因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活化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35-3p与CCAT1调控关系.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OP患者血清中CCAT1和miR-335-3p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hBMSCs中ALP、RUNX2、OCN及CCAT1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miR-335-3p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低表达CCAT1或高表达miR-335-3p后,hBMSCs存活率和CyclinD1蛋白水平降低(P<0.05),凋亡率和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5),ALP、RUNX2和OCN水平降低(P<0.05).CCAT1在hBMSCs细胞中靶向负调控miR-335-3p表达.低表达miR-335-3p逆转了低表达CCAT1对hBMSCs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OP患者血清CCAT1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335-3p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OP患者血清中CCAT1表达降低,miR-335-3p表达升高.低表达CCAT1可能通过靶向上调miR-335-3p抑制hBMSCs增殖和分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9.
经皮微创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性研究经皮微创动力髋螺钉(DHS)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该方法的治疗价值.方法 根据骨折微循环保护理念采用间接复位,经有限的小切口对21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DHS治疗.术后早期进行主动髋膝关节屈伸练习,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患肢负重时间.结果 经过12~24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0.4周.1例有6°髋内翻,2例有5°和7°髋外翻,2例有10°下肢外旋,2例有15mm下肢缩短.无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折断及骨折再移位发生.根据Sanders髋部创伤评分标准,优良率为100%,所有患者达到受伤前运动水平.结论 经皮微创DHS手术治疗合适类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技术上的优势.DHS置入质量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保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带袢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采用带袢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应用AOFAS足踝功能量表评分,并测量下胫腓联合间隙及胫腓重叠影。结果8例均在术后4周开始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功能锻炼,1例于术后11个月取出钢板,其余7例均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平均85分,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91分。术后下胫腓联合间隙及胫腓重叠影恢复正常,均未发现内固定失效。1例术后11个月时因局部刺激,要求取出内固定。结论带袢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早期效果可靠,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但也存在局部刺激需取出内固定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