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报告胃癌切除术202例,切缘阳性18例(18/202),其中贲门胃底癌1例(55.6%),胃窦癌5例(27.8%),胃体癌3例(16.7%),分析切缘阳性发生的相关因素,认为切缘阳性与术术前对病灶范围估计不足,早期病变术中寻找困难,及术中对肿瘤内眼分期产生误差有关,并就如何防止切缘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动脉插管及腹腔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1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例1:男,30岁,饮酒后中上腹隐痛一天入院,伴恶心,呕吐。三个月前曾行胃镜示“胃窦溃疡”。查体:急性病容,巩膜无黄染、张口正常。腹平,中上腹肌稍紧张、压痛( )、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8 h后腹痛加剧,呈满腹痛,体温37.5℃,呼吸增快,腹透膈下未见游离  相似文献   
4.
癌性腹水是癌症晚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对此疗效好、见效快的治疗方法较少。我们自1996年4月至1996年9月应用5-Fu、多巴胺、速尿、地塞米松和654-2治疗10例此类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70岁,平均50.5岁,其中胃癌5例,胆癌3例,结肠癌2例,治疗前腹围85~102cm不等。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ACC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腔镜组,每组99例,分别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和LC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镇痛药使用例数、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88.17±21.44)min、(49.35±12.35)mL、(20.40±5.16)h、18例(18.18%)、(14.45± 5.09)h和(6.29±1.97)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4%,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6.16%(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LC在治疗ACC中,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利于患者恢复的手术方式,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药盒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无法外科手术的胃癌 18例 ,依据化疗途径不同分两组 :A组 10例 ,采用经皮经股动脉植入药盒 ,术后经药盒 1周或 2周化疗 1次 ,B组 8例 ,采用术中动脉插管化疗 ,每 1周或 2周化疗 1次。结果 A、B两组有效率 (CR PR)分别为 5 0 %和 37 5 %(P <0 0 5 ) ,A组 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5 0 %、2 0 %,B组分别为 75 %、37 5 %、12 5 %(P <0 0 1) ,A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消化道反应、肝胆骨髓毒性均较B组低。结论 经药盒间断性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对不能切除的梗阻性直肠癌8例,采用预防性皮下放置乙状结肠,6例于术后1周至6个月后在局麻下切开减压,2例无需切开.该方法能明确缩短肠外置造瘘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DWI联合CT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或治疗后随诊证实的肺内病变共68例,其中恶性病变46例,良性病变22例,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及病理检查前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记录b值为800s/mm2时病变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分析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判断ADC值的最佳阈值及鉴别诊断效能,对比分析单独使用CT与CT联合DWI的诊断效能。结果:肺内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712±0.293)×10-3mm2/s,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219±0.138)×10-3mm2/s,良、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的最佳诊断阈值为1.522×10-3mm2/s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42),对肺内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1.2%;CT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8.2%,CT与DWI联合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DWI联合CT可提高对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对不能切除的梗阻性直肠癌8例,采用预防性皮下放置乙状结肠,6例于术后1周至6个月后在局麻下切开减压,2例无需切开。该方法能明确缩短肠外置造瘘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我院收治 2例肝癌单纯颅骨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 1,男, 33岁,因头右颞部肿块,逐渐增大 2个月入院,无头痛及恶心、呕吐病史,家族史中其舅患“肝瘤” 10年前死亡。查体,头右颞顶部肿块约 3cm× 4cm大小,基底宽,且固定,无触痛,与表皮无粘连,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头颅片示颅骨肿块区溶骨破坏,范围约 4cm× 5cm大小。 CT示颞顶骨区圆形肿块。 3cm× 4cm大小,脑组织内未发现水肿现象。入院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发现肿块与颅骨粘附成团,与硬脑膜无粘连,术后病理报告,肿瘤细胞间有毛细胆管形成。做肝 CT、 B超检查发现,肝右外侧叶有一约 2cm× 3cm大小占位病变,胸片、肺 CT未发现转移病灶,脊柱椎骨 MRI检查未发现转移病灶。甲胎蛋白测定阳性。再次进腹做肝外侧叶不规则切除,术中腹腔内也未发现任何转移淋巴结及病灶,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例 2,女, 46岁,左枕顶骨区肿块 1个月,感肿块区局部疼痛。检查左枕顶骨区肿块 2cm× 3cm,固定,无触痛,头颅片示肿块区颅骨呈锯齿缘状圆形缺损, CT和 MRI示肿块 3cm× 3cm大小,浸润颅骨内外,脑内无异常。术前做肺平片、肝 B超未发现异常。住院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见肿块浸润颅骨与硬脑膜和头皮轻微粘连。术后病理报告发现瘤体细胞内有胆色素颗粒附着,诊断为转移性腺癌。术后做肝增强 CT扫描,发现肝右后叶有一 1.5cm× 1.5cm大小占位,甲胎蛋白测定阳性,而后转外院做肝癌切除证实为肝细胞癌,回我院复诊再次做头颅及脊椎等 MRI检查,未发现有转移病灶。 2 讨论 原发性肝癌肝外远处转移主要是通过血液和淋巴两种途径,但大多数转移到肺、脑内,骨转移多见于椎骨和髂骨。颅骨转移瘤破骨细胞型来源多见于甲状腺、肺、子宫的癌肿。本 2例原发性肝癌肿块直径小于 5cm的病人出现单纯颅骨转移,实属罕见,值得一提 2例病人的甲胎蛋白测定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