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亮  张丹 《河北医学》2008,14(5):630-631
冠状动脉的起源异常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形及分布异常,一般认为是在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能发育完全造成的,发病率较低。一般情况下无临床症状,但少数可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率失常或猝死,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2例病例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马尾藻甾醇及其24-差向异构体的抗结核活性。方法 运用半制备HPLC法分到马尾藻甾醇异构体,1H-NMR鉴定异构体的化学结构;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 MIC)、单独使用及联合用药的杀菌作用;采用PNPA法评价化合物对芳胺N-乙酰基转移酶(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s, NAT)的抑制作用,并使用ledock go软件进行分子虚拟对接实验。结果 获得24S-和24R-马尾藻甾醇;马尾藻甾醇、24S异构体和24R异构体对M. tuberculosis的MIC值分别是25 μM、12.5 μM和 >100μM,对NAT蛋白的抑制率分别为45.27%、46.95%和29.20%。马尾藻甾醇和24S异构体还能增强氧氟沙星的杀菌作用。从数值上看,24S异构体活性强于24R异构体,分子对接实验提示24S异构体与NAT蛋白之间的结合比24R异构体更牢固。结论 马尾藻甾醇及其24S异构体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杀菌作用,可能与细菌胆固醇代谢有关,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正>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过去由于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或肉瘤。现总结我院外科2000年至2007年6月胃肠道间质瘤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螺旋CT检查在术前预测进展期直肠癌环周切缘受累的准确性.方法 39例病理证实直肠癌病人,以空气作为肠腔内对比剂进行螺旋CT扫描,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进行手术,将CT扫描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准确判断出肿瘤在直肠系膜间隙内侵犯的深度.8例环周切缘阳性的病人均可见直肠系膜内明显的肿瘤浸润,7例病人通过螺旋CT准确判断出环周切缘受累.预测环周切缘受累灵敏度为87.5%(7/8),特异度为93.3%(29/31),准确度为92.3%(36/39),阳性预测值为77.8%(7/9),阴性预测值为96.7%(29/30).结论 术前螺旋CT检查可准确预测肿瘤环周切缘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大组织切片技术对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观察,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76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下段直肠癌采用大组织切片技术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阳性率为12.2%(158/1 292),46.1%(35/76)的病人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平均获得淋巴结分别为(17.5±4.2)、(16.6±3.9)枚,两者无统计学差别(t=0.904,P>0.05).不同大体分型、肿瘤直径、累及肠壁周径程度、T分期、分化程度的肿瘤淋巴结转移率不同(X2=5.543~12.979,P<0.05、0.01).结论 大组织切片技术能较好地研究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大体分型、肿瘤直径、累及肠壁周径程度、T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吕亮 《河北医学》2007,13(12):1235-123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SP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72例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及PC-NA。结果:粘液癌及低分化胃癌组PCNA明显高于高分化组,而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高分化组。胃癌组织浸润超过肌层PCNA较高,而凋亡指数较低。胃癌淋巴结转移组PCNA较高、凋亡指数较低。结论:检测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及PCNA有助于评估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将2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测量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C-反应蛋白(CRP),使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HOMA—IR的相关因素。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明显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的FBG、FINS、lnHOMA—IR(FBG、lnHOMA—IRP〈0.01,FINSP〈0.05)及IR发生率;强化治疗组患者术后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nHOMA—IR与体重指数(BMI)、FINS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减轻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手术病人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46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23,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常规治疗组(n=23,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动态监测围手术期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定量(FINS)、IL-6、TNF-α及CRP水平,并根据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其与TNF-α、IL-6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均无低糖血症发生,TNF—α、IL-6与HOMA—IR存在显著正相关(r=0.333~0.480,P〈0.05);强化治疗组术后1、3d血清InHOMA-IR、IL-6、TNF—α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2.069~3.098,P〈0.05),术后1、3、7d的CRP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2.482~3.131,P〈0.05)。结论TNF—α、IL-6与外科胰岛素抵抗相关,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拮抗术后机体的高炎状态,抗炎效应可能是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病人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成人重型破伤风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破伤风的诊治经验。方法对诊治的12例成人重型破伤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治愈11例,自动出院1例,治愈率为91.67%。结论镇静、抗感染、支持等综合治疗是重型破伤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