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9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治疗方式在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1例;年龄64~82岁。随机分为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组(对照组)与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SLED)治疗组(观察组),每组48例。全部患者在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SLED治疗,对照组采用IHD治疗,每周2~3次。统计两组血液透析治疗前、治疗7 d后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变化,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比较两组血液透析治疗前、治疗7 d后平均动脉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比较两组血液透析治疗前、治疗7 d后B型利钠多肽(BNP)、肌钙蛋白(c Tn)、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统计两组单次治疗脱水量、单次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次数和入院3个月后死亡例数。结果血液透析治疗7 d后,观察组、对照组分别有43例、35例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至Ⅱ~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6 1,P=0.036 4)。经过治疗7 d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CVP、LVEF、心动过速、呼吸窘迫、APACHEⅡ评分、BNP、c Tn、Scr、Cys-C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好转(P0.05);与对照组治疗7 d后相比,观察组好转尤其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单次治疗超滤脱水量优于对照组,由脱水导致的低血压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转归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LED通过调整机器流量参数、延长治疗时间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40例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和其它肠道恶性肿瘤相似,中晚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为结核、克隆病和其它肠道肿瘤,X线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转染小鼠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基因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株(CHO/ICOSL),探讨其对T细胞体外增殖与活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从小鼠脾脏细胞中抽提总RNA,采用RT-PCR的方法获得小鼠ICOSL基因,经EcoRⅠ、BamHⅠ双酶切后装入EGFP-pIRES2真核表达载体中并测序鉴定,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重组载体EGFP-pIRES2/ICOSL转染CHO细胞,经G418加压筛选,流式细胞术和RT-PCR分析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以转染空载体CHO细胞(CHO/Mock)作为对照,将CHO/ICOSL细胞与T细胞体外共培养,通过检测活化T细胞上CD25、CD69的表达及T细胞增殖实验对小鼠ICOSL转基因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CHO/ICOSL基因转染细胞能稳定地高表达小鼠ICOSL分子.与CHO/Mock相比,CHO/ICOSL基因转染细胞能够显著促进T细胞的体外活化与增殖(P<O.05).结论 成功构建稳定表达小鼠ICOSL的基因转染细胞株,该细胞株能显著促进T细胞的体外活化与增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分子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e gastro-enteritis)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胃肠道(?)漫性嗜酸性细胞浸润性疾病。Kaijser 于1937年首次作了描述。以后,Barrie,Ureles 对本病的病因和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了全面的阐述。Edelman 和 Carbune 们分别对其 X 线表现作了深入的研究。1970年 Klein 报告7例,并复习文献报道的28例,对其临床表现进一步作了详尽描述。近年来有关本病的报道渐见增多,但据 Cello(1979)的统计,在世界文献中不过100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本文复习近年文献作一简介,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根据Dawson's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L)的诊断标准收治8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占本院同期手术切除胃恶性肿瘤的2.17%(8/368).8例中7例术前误诊为胃癌及胃的其它良性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及对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4193例宫颈细胞学检查中118例阳性者做阴道镜检及宫颈多点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炎58例(49.2%);CINⅠ30例(27.8%);CINⅡ19例(32.2%);CINⅢ10例(9.3%);癌1例(0.9%)。结论液基薄层细胞学与病理组织学有较高的符合率,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诊断准确率高,配合病理活检能及早发现CINⅢ级或原位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膜型及可溶性CD28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军区联勤部门诊部就诊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通过溶血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CD28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外周血CD4+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28.29±7.71)%比(32.77±4.28)%和(12.18±3.17)%比(18.53±3.27)%,均P0.01],血清中可溶性CD2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86±0.96)比(0.61±0.19)μg/L,P0.01]。结论协同刺激分子CD28很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免疫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临床特点、长期预后及其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5年10月-200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住院的118例DCM患儿进行随访.118例DCM患儿中共96例(81%)获得随访,22例(19%)失访.根据患儿转归不同将96例获得随访的患儿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3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M患儿1 a、2 a、3 a和5 a生存率分别为65.60%、62.50%、56.25%及44.79%.性别、家族史、心力衰竭史及奔马律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农村人口 (死亡组35例 vs存活组18例,P=0.018)、初次发病平均年龄(死亡组M 35.3个月,Q 8.4~99.0个月;存活组M 13.7个月,Q 5.5~42.3个月,P=0.002)及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死亡组M 21.0 d,Q 9.5~60.0 d;存活组M 14.0 d,Q 7.0~21.0 d,P=0.043)在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G示左心室肥厚(死亡组23例 vs存活组30例,P=0.010)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心房扩大(死亡组14例 vs存活组2例,P=0.005)及病理性Q波(死亡组7例 vs存活组0例,P=0.022)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心脏超声中EF值≤20%(死亡组13例 vs存活组0例,P=0.001)、FS值≤10%(死亡组16例 vs存活组4例,P=0.012)及治疗后EF和(或)FS增长率不明显[死亡组4.14% 和(或) 5.53% vs存活组55.48% 和(或)63.62%,Pa=0.000]提示预后不佳.初次发病年龄>5岁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年龄≤5岁者(76.92% vs 47.14%,P=0.009).初次发病年龄>5岁(OR=16.000,95%CI 2.001~127.925,P=0.009)是小儿DCM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OR=0.057,95%CI 0.014~0.222,P=0.000)则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DCM常预后不良,远期存活率不高,发病年龄>5岁是小儿DCM的独立危险因素.1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