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新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忻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尿中有微量白蛋白的设定为观察组,白蛋白尿正常的设定为对照组。比较2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压、血脂等指标,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脂、Hb A1c、FPG、血压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经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和本研究相关指标回归分析显示,发现血脂、血压、FPG、Hb A1c为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新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检查,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严格控制血压、血脂、FPG等,控制糖尿病的发生,防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和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忻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治疗,对照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胰岛功能包括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进行统计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指标空腹C肽、餐后2 h C肽水平均有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C肽、餐后2 h C肽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BG、2 h PG及HbA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FBG、2 h PG及HbA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56%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甘精胰岛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及血糖指标有更好的改善效果,且用药安全性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内容多、直观性差、涉及面广,在内容上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护理评估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掌握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有一定的难度.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病历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1,2].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病例教学法具有思考性、主动性、互动性、直观性、整合性、生动性的教学特点.为此,我们尝试在我院2008级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引入了病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72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心理指导、合理膳食、药物指导、运动锻炼、自我监测等健康教育,对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的程度、遵医情况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后,72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遵医行为明显改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和自我监护能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并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清铁蛋白(SF)、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EH患者62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36例)和IMT未增厚组(26例),另选择同期健康自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受试者的IMT和血清SF、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分析IMT增厚组患者的IMT与SF、Hcy、SOD、MDA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受试者血清SF、Hcy、SOD、MD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增厚组血清SF、Hcy、MDA显著高于IMT未增厚组与对照组,SOD显著低于IMT未增厚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未增厚组血清中SF、Hcy、MDA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的IMT与SF、Hcy、MDA呈正相关,与SOD呈负相关(P0.05)。结论 EH患者CAS程度与血清中SF、Hcy水平及氧化应激程度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L vs. 20.0(13.0~27.8)U/L,P=0.024]低于直接取栓组。桥接治疗组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桥接治疗组发病到医院的时间[120(82.5~180.0)min vs. 270(180.0~360.0)min,P<0.001]、发病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232(180.0~363.8)min vs. 334(255.0~443.5)min,P<0.013]、穿刺至灌注的时间[67.5(44.3~95.0)min vs. 90(60.0~137.5)min,P=0.009]、发病至灌注的时间[348.5(272.5~421.3)min vs. 460(335.0~577.5)min,P=0.002]均短于直接取栓组;而入院至动脉穿刺的时间,桥接治疗组的时间延误较长[117.5(70.0~160.0)min vs. 60(25.0~120.0)min,P=0.002]。桥接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比例高于直接取栓组(57.1% vs. 28.9%,P=0.006)。sICH(7.1% vs. 17.5%,P=0.178)、再灌注损伤(25.0% vs. 41.2%,P=0.118)、造影剂渗漏(10.7% vs. 15.5%,P=0.528)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28.6% vs. 43.3%,P=0.161),桥接治疗组均低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桥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90 d的临床预后,疗效显著优于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且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