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49岁。因皮下结节9个月余,发热5 d,于2018年11月19日至我院就诊。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多个散在直径2 ~ 5 cm皮下结节,曾于我院行皮损活检,提示“皮下脂膜炎,不除外皮肤T细胞淋巴瘤”,当时未予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本院2007年—2016年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入选3163例皮肤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患者,癌前病变患者共592例(占18.72%),确诊恶性肿瘤的共2399例(占75.85%),少见肿瘤27例(0.85%),转移癌39例(1.23%),淋巴系统肿瘤106例(3.35%);男女性别无差异;60岁以上年龄段患者占比最高。在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方面,皮肤常见恶性肿瘤符合率为59.61%,附属器肿瘤符合率为3.7%。结论:在皮肤肿瘤的诊治过程中,提高诊断率,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性应用是未来皮肤科医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中miRNA-34c的表达以及其对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A和VEGFR-1的影响。方法 Northern blotting检测原代人黑素瘤细胞、黑素瘤细胞株A375和原代人表皮黑素细胞miRNA-34c表达。构建miRNA-34c基因过表达与基因敲低的黑素瘤细胞株A375细胞系即高表达miRNA-34c组和低表达miRNA-34c组,以空载体转染黑素瘤细胞株A375作为空载体对照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VEGF-A、VEGFR-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原代人表皮黑素细胞相比,黑素瘤细胞株A375和原代人黑素瘤细胞中miRNA-34c的表达降低(P<0.05)。高表达miRNA-34c组、低表达miRNA-34c组和空载体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高表达miRNA-34c组VEGF-A、VEGFR-1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载体对照组降低(P<0.05)。低表达miRNA-34c组VEGF-A、VEGFR-1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载体组升高(P<0.05)。结论 miRNA-34c在皮肤黑素瘤中呈现特异性下调,miRNA-34c可能通过对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A、VEGFR-1的下调参与皮肤黑素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4岁,因全身红斑脓疱半月余于2017年10月20日至我科就诊。患者3个月前于外院诊断为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口服泼尼松片40 mg/d治疗。1个月前因四肢关节疼痛口服硫酸羟氯喹片0.2 g/d,治疗10 d后前胸、后背出现散在分布的红色斑疹,伴剧烈瘙痒……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斑样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水平。方法对12例确诊的青斑样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中医证候、中医治则、方药、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3例,女9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20.17岁,中医药治疗时间为14~70 d,平均时间为54.60 d。12例患者均为对称皮疹,均伴有疼痛;皮损特点均为红斑、水疱、紫癜、坏死、水肿、溃疡,呈现线状或放射状分布;皮损痊愈后见色素沉着斑或线状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所有患者经过组织病理确诊。12例患者均符合寒凝血瘀证。坏死期选用活血化瘀法,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溃疡期选用温阳生肌法,应用自拟方温阳生肌汤加减。局部使用黄连膏换药。12例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皮损均完全消退,溃疡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斑及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停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活血化瘀联合温阳生肌法为中医治疗青斑样血管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索细胞和 BV Blue 试验在细菌性阴道病(BV)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妇科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 BV Blue 试验检测,同时以革兰染色法找线索细胞。结果1170例标本中,革兰染色法查线索细胞阳性率为18.5%,BV Blue 试验的阳性率20.0%。两者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V 诊断中,线索细胞和 BV Blue 试验呈高度一致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儿童肺炎衣原体(CP-IgM)、嗜肺军团菌(LP-IgM)、肺炎支原体(MPIgM)、Q热立克次体(COX-IgM)、甲型流感病毒(Flu A-IgM)、乙型流感病毒(Flu B-IgM)、副流感病毒(PIV-IgM)、腺病毒(ADV-IgM)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IgM)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地区开展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预防工作和指导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ARI儿童12 359例,检测其呼吸道9项病原体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 359例ARI患儿中,以MP-IgM感染为主,阳性率为52.68%,好发于各年龄段且无季节差异;CP-IgM阳性率为0.60%,好发于6~岁儿童,流行于春秋两季;LP-IgM、COX-IgM、Flu A-IgM、Flu B-IgM和ADV-IgM好发于3~岁至6~岁儿童,流行于春季;PIV-IgM好发于4~岁至6~岁儿童;RSV-IgM好发于各年龄段,两者皆流行于秋季。2016年呼吸道9项病原体感染率与2015年比较,除MP-IgM和COX-IgM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IgM、Flu B-IgM和PIV-IgM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儿童ARI的发生与呼吸道9项病原体感染存在密切关系,本地区呼吸道9项病原体感染以MP-IgM感染为主,且呼吸道9项病原体感染间存在年龄、季节、年度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报告国内首例泛发性多核细胞血管组织细胞瘤.患者男,37岁.因躯干和四肢丘疹、结节进行性增多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血管增牛.间质散在组织细胞和异常核的多核巨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CD68、ⅩⅢ因子阳性,血管内皮细胞FⅧ相关因子、CD34阳性,S-100蛋白、CD1a阴性.该病是ⅩⅢ因子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疾病病谱中的一种,是一种反应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临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收集面中部紫红型鲜红斑痣患者39例,采用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首次治疗前及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 ~ 6个月皮损拍照后,使用RCM检测皮损内100 μm深度血管直径和血管密度。根据临床照片评估临床疗效,并计算1 mm2范围内血管平均直径和血管平均密度。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9例患者中基愈1例(2.56%),显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2例(5.13%)。显效组和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平均直径和密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直径差值为(48.56 ± 17.87) μm,高于有效组[( 31.15 ± 21.09) μm]和无效组[(12.00 ± 2.83) μm],均P < 0.05。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密度差值分别为(7.13 ± 3.44)支/mm2、(5.00 ± 2.22)支/mm2和(-0.50 ± 3.54)支/mm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CM可用于观察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鲜红斑痣皮损处血管平均直径、密度情况,有助于定量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COVID-19流行期间皮肤科门诊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谱。方法 回顾性比较COVID-19流行期间(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4月15日)及2019年同期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人次、性别、年龄以及病种等。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COVID-19流行期间,本院皮肤科门诊量大幅下降,日均门诊量(236人次/d)仅为2019年同期(2 678人次/d)的8.81%;男女患者比值由2019年的1∶1.37逆转为2020年的1.16∶1;0 ~ 6岁、7 ~ 12岁、13 ~ 17岁、18 ~ 45岁患者比例较2019年下降(均P<0.001),46 ~ 69岁及>69岁患者比例上升(均P<0.001)。COVID-19疫情期间皮肤科门诊病种171种,较2019年同期(442种)减少;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及细菌感染性皮肤病患者就诊人次占比较2019年同期增多(均P<0.001),皮脂腺及汗腺疾病、色素性皮肤病及物理性皮肤病患者占比减少(均P<0.001)。结论 与2019年同期相比,COVID-19流行期间皮肤科门诊患者数量、性别比、年龄分布、病种等均出现较大变化,本研究为皮肤科医务人员今后应对各种疫情流行、自然灾害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