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进展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技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3例。治疗组: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小时,溶栓前、后应用脑保护液治疗;对照组:首次病情进展至溶栓时间3~6小时,溶栓前、后未应用脑保护液治疗。两组均采用动或静脉溶栓及抗凝强化治疗,常规治疗相一致。在治疗后10天、30天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随访。结果:治疗组采用超早期溶栓技术治疗后的治愈率、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程度和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技术能显著提高进展性脑梗塞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赵忠江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63-964,966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锁孔入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6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瘤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多学科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脑卒中监护病房、急救中心、手术室共同组成多学科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将2000-06/2005-01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60例在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下选择药物治疗、CT引导立体定向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尽早康复介入作为治疗组;将1995—10/2000—05收治的脑出血患者l139例行单纯药物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牛津残障评分、Barthel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在入院时、治疗2周和6个月后进行评价。两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的评分差值及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的评分差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纳入患者239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组(-4.57&;#177;4.68),(-6.32&;#177;4.88)分,对照组(-1.97&;#177;9.17),(-2.88&;#177;2.58)分,P〈0.05]。②牛津残障评分:治疗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组(-1.29&;#177;0.95),(-1.47&;#177;1.35)分,对照组(-0.84&;#177;1.09),(-1.84&;#177;1.14)分,P〈0.05]。③Barthel指数:治疗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组(29.53&;#177;24.40),(38.89&;#177;24.77)分,对照组(16.94&;#177;21.41),(23.96&;#177;22.10)分,P〈0.05]。④并发症:治疗组有并发症347例,低于对照组654例,差异显著(P〈0.001)。⑤平均住院日:治疗组平均住院(15.7&;#177;1.1)d,少于对照组(24.5&;#177;1.7)d,差异显著(P〈0.001)。⑥平均药费比:治疗组平均药费比29.98%,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显著(P〈0.001)。结论:多学科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赵忠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836-1837,1839
目的比较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复发率及Rankin评分,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5月~2011年5月经脑血管造影和3D血管成像分析确诊为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夹闭术组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血管内治疗组1例术后动脉瘤破裂,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术后复发;血管内治疗组较夹闭术组并发症少,但术后复发率高。夹闭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改良Rankin评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3.0±0.6)、(2.6±0.3)分(P﹥0.05),术后6个月分别为(2.2±0.4)、(1.0±0.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和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各有优势,但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32例脑动脉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综合抢救体会,并探讨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的方法。方法132例患者均行颅脑CT确诊为SAH,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术前均给予硝普钠控制体循环收缩压在正常值的下限水平。入院后给予急救插管,行气囊或呼吸机辅助呼吸11例。急诊行脑室置管血性脑脊液外引流25例。1~3天内行血管内栓塞87例,1~7天行动脉瘤夹闭术45例。结果栓塞术后遗留神经功能缺失8例(轻残5例,重残3例),死亡2例。动脉瘤夹闭术后遗留神经功能缺失9例(轻残5例,重残4例),死亡7例。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消除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利用综合抢救措施防止各种并发症,可能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多学科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康复科、脑卒中监护病房、急救中心、手术室共同组成多学科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将2000-06/2005-01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60例在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下选择药物治疗、CT引导立体定向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尽早康复介入作为治疗组;将1995-10/2000-05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139例行单纯药物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牛津残障评分、Barthel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在入院时、治疗2周和6个月后进行评价。两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的评分差值及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的评分差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纳入患者239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眼治疗组(-4.57±4.68),(-6.32±4.88)分,对照组(-1.97±2.17),(-2.88±2.58)分,P<0.05演。②牛津残障评分:治疗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眼治疗组(-1.29±0.95),(-1.47±1.35)分,对照组(-0.84±1.09),(-1.84±1.14)分,P<0.05演。③Barthel指数:治疗组治疗2周和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和治疗2周后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眼治疗组(29.53±24.40),(38.89±24.77)分,对照组(16.94±21.41),(23.96±22.10)分,P<0.05演。④并发症:治疗组有并发症347例,低于对照组654例,差异显著(P<0.001)。⑤平均住院日:治疗组平均住院(15.7±1.1)d,少于对照组(24.5±1.7)d,差异显著(P<0.001)。⑥平均药费比:治疗组平均药费比29.98%,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显著(P<0.001)。结论:多学科卒中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引导下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42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确定动脉瘤位置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前后,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蒂结构和穿通支,并证实动脉瘤夹的位置。结果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血管和骨结构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在内镜下可清楚观察动脉瘤周围的解剖,特别是细小穿动脉。术后复查3D-CTA,均显示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术前3D-CTA的模拟有助于确定手术入路,进行病灶的空间定位,避免不必要的损伤;结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早期(发病48 h以内)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45例,于发病3天以上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通过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评定疗效。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27.5%和1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8%和26.6%,两组急性脑积水分别为7.2%和11.1%,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