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米炭甲状旁腺负显影技术在慢性肾脏病(CK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SHP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术中采用甲状腺局部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寻找甲状旁腺,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及自体前臂移植术。对照组20例行PTX及自体前臂移植术。结果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注射后甲状腺及淋巴结迅速黑染,而目标甲状旁腺则不显色,术中视野清楚,快速剥离甲状旁腺。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0. 28±10. 50)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0. 35±13. 5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 21±2. 20) d,短于对照组的(10. 25±3. 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术后患者骨痛及皮肤瘙痒症状消失。与术前比较,术后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显著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SHPT患者行PTX中有重要的定位价值,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手术中寻找甲状旁腺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回顾2014-08~2017-08手术治疗的100例SHPT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分析手术中寻找甲状旁腺的经验技巧。结果 100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切除380个病变甲状旁腺,其中有4个甲状旁腺者85例(85.0%),4个者11例(11.0%),4个者4例(4.0%)。上甲状旁腺共200个,主要位于甲状腺后悬韧带区域,共计170个(44.74%),另30个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处(7.89%)。下甲状旁腺,共140个,位于甲状腺下极背侧120个(31.58%),下极外侧20个(5.26%)。胸腺舌叶处30个(7.89%),气管旁和颈总动脉旁各5个(2.63%)。除异位甲状旁腺以及甲状腺外侧的甲状旁腺外,共有340个甲状旁腺与喉返神经有关系,上甲状旁腺200个中136个位于喉返神经外侧(68%),而下甲状旁腺140个中100个位于喉返神经内侧(71.42%)。结论熟悉甲状旁腺解剖特点,术中探查首先按照甲状旁腺"三区"的分布特点从下向上探查,探查胸腺、气管旁和颈总动脉鞘为不可缺少步骤。采用"寻找、确认、保护"喉返神经三步曲避免喉返神经损伤。采用术中甲状腺局部注射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寻找甲状旁腺,能快速区分甲状腺、周围淋巴结、甲状旁腺。联合使用多种影像学定位诊断可有效辅助SHPT手术中寻找切除甲状旁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毒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0例尿毒症SHPT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症状、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血钙血磷等变化,总结其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行颈部遗留甲状旁腺全切和自体前臂移植甲状旁腺切除术,术后患者骨痛及皮肤瘙痒症状消失,与术前比较,术后血i PTH、血钙、血磷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尿毒症SHPT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术前定位应联合各种影像学定位,术前手术医生与影像学医生充分沟通,手术应切除全部残留甲状旁腺组织,避免SHPT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4.
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和潜能再生细胞(potential regenerative cell,PRCs)在实现各组织器官的原位再生,修复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及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笔者根据自身研究经验,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综述了全能干细胞与潜能再生细胞的生理作用,旨在为再生医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医药药物种类繁多、剂型丰富、疗效显著,且具有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瘢痕增生率低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烧伤治疗中,为了寻找更有效的烧伤中医外治法,笔者检索、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治疗烧伤提供更加清晰的中医外治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免疫组化法及超微病理技术探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EBT)及其配套产品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10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与糖尿病造模组(80只)。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选取6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并随机分为MEBO组、贝复济组、模型组(每组20只)。4组大鼠均建立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外敷生理盐水,MEBO组外敷湿润烧伤膏,贝复济组外敷贝复济。治疗第5天和第14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利用电镜观察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对比各组观察及测定结果。结果治疗第5天和第14天,MEBO组与贝复济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逐步改善,细胞内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逐渐恢复,MEBO组、贝复济组肉芽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情况明显优于模型组。连续换药第5天,MEBO组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且MEBO组、空白对照组、贝复济组3组相比,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第14天,MEB0组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01),且MEBO组、贝复济组、模型组3组相比,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MEBT/MEBO能改善细胞的超微结构,并通过动态调节TGF-β1、Smad3蛋白的表达量,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MEBT/MEBO(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原位再生医疗技术)治疗老年WagnerⅢ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6月—2016年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老年WagnerⅢ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MEBO(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湿润烧伤膏)组(27例)和rb-bFGF(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25例)。MEBO组患者创面外涂MEBO治疗,rb-bFGF组患者创面外涂rb-bFGF凝胶治疗,于治疗60 d后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差值。结果治疗60 d后,MEBO组患者创面明显缩小,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疗效优于rb-bFGF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EBT/MEBO能够有效促进老年WagnerⅢ级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缓解创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m ointment,MEBT/MEBO)对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中VEGFR-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MEBT/MEBO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学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90只健康成年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8只)、对照组(18只)、模型组(18只)、MEBO组(18只)和贝复济组(18只),其中空白组仅做备皮处理,对照组做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模型组、MEBO组和贝复济组做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模型建立后,空白组大鼠备皮后皮肤予以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创面予以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治疗,MEBO组大鼠创面予以湿润烧伤膏(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O)药纱覆盖治疗,贝复济组大鼠创面予以贝复济药纱覆盖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检测、对比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R-2蛋白及VEGFR-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创面处理后第3、7、14天,空白组大鼠皮肤组织中VEGFR-2蛋白及VEGFR-2 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模型组、MEBO组及贝复济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R-2蛋白及VEGFR-2 mRNA表达水平变化均较明显,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MEBO组及贝复济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R-2蛋白及VEGFR-2 mRNA表达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模型组则呈递增趋势。治疗第3、7、14天,MEBO组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R-2蛋白和VEGFR-2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EBT/MEBO可通过上调创面组织中VEGFR-2的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从高代谢反应、休克、炎症反应、器官损伤和创面愈合等方面概述了烧伤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为新约的研制提供了新的靶点与思路,为烧伤的临床治疗和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