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病情严重程度与夜间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n-CPAP)通气治疗对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10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按呼吸紊乱指数分轻、中、重三组,观察夜间平均心率变化、最大心率变化、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及心律失常累计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性,并对16例患进行了n-CPAP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比较。结果:夜间心率变化和夜间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验证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在内科住院患者中筛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VTE的432例患者作为VTE组,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时期同科室的出院诊断非VTE的864例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Padua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比较2种风险评估模型评分情况。结果:VTE组患者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高于对照组[(2.92±0.18)分比(1.25±0.10)分,t=16.241,P<0.05]。VTE组患者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高于对照组[(3.27±0.19)分比(1.64±0.11)分,t=14.245,P<0.05]。2组患者随着2种风险评估模型评分的升高,发生VTE的风险也相应增高,经Padua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判定为VTE高危患者(评分≥4分)发生VTE的风险分别是低危患者的12.72倍(95%CI:9.00~17.98,P<0.05)与8.17倍(95%CI:6.00~11.12,P<0.05)。VTE组患者经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判定为VTE高危患者占比高于Padua风险评估模型(48.61%比39.12%,P<0.05)。结论:改良Padua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个体危险因素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量化更加有效的VTE风险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联合缩唇-腹式呼吸法和六字诀训练为改良的运动处方,探讨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缩唇-腹式呼吸组、六字诀组、运动处方组,每组25例,各组分别于锻炼前和坚持锻炼半年后测定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运动处方组较对照组、缩唇-腹式呼吸组、六字诀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和6MWD及血气分析等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运动处方能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且在改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降低PaCO2等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的缩唇-腹式呼吸操和六字诀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院1997-2008 年间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发病和诊治状况,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PTE相关知识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2年间PTE患者逐年诊断例数及其年龄、性别及首诊科室分布等,总结其特征。结果 12年来PTE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以呼吸病区的变化最显著。男女比例为1. 79∶1,男性患者分布在各年龄段,而女性患者50岁以下发病明显少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发病逐渐升高。结论 我院PTE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与临床医生对PTE的认识及诊治意识、与放射科影像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年轻男性患者PTE并不少见,临床上更要提高警惕。PTE并非仅见于呼吸专科,提高对PTE的认识、加强各科室PTE的培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5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组和50例哮喘临床缓解期组患者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对比两组MP-IgM阳性率,对比MP-IgM阳性与阴性患者的IgE水平和EOS计数。结果急性发作期组MP-IgM阳性率(34.00%)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患者的IgE和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常规行MP-IgM检测,为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新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睡眠呼吸疾病学术会议于2021年10月15—17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从事睡眠呼吸障碍研究的专家及学者共3 00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本次会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初始溶栓和抗凝治疗对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1月收录于PubM 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Ovid、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的文献,收集纳入初始溶栓与初始抗凝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及回顾性研究数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文共纳入10项研究,1561例研究对象,其中初始溶栓组759例,初始抗凝组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始溶栓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有效率高于初始抗凝治疗[OR=3.19,95%CI(2.01,5.05),P<0.001],复发率低于初始抗凝治疗[OR=0.21,95%CI(0.05,0.83),P=0.030];初始溶栓与初始抗凝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5,95%CI(0.26,1.63),P=0.360].初始溶栓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初始抗凝治疗[OR=5.36,95%CI(3.25,8.84),P<0.001;OR=4.16,95%C I(3.07,5.63),P<0.001].结论 与初始抗凝治疗相比,初始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且不能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9例因 COVID-19需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型患者,根据患者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气管插管时相关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拔除气管插管的因素。结果69例COVID-19患者中,有46例(66.7%)拔管失败。拔管失败患者插管当天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拔管成功患者(P<0.05)。住院期间,拔管失败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插管当天LDH>400 U/L、D-二聚体>4 g/L,住院期间血小板和肌红蛋白水平恶化是拔管失败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水平下降是拔管失败的独立预后因素(OR=6.05,P=0.012)。结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影响COVID-19危重患者拔管结局的重要因素。LDH>400 U/L和D-二聚体> 4 g/L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预测拔管失败的患者。此外,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或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可以用来预测拔管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少见疾病Kimura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于2008年7月29日收治的1例Kimura病伴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18岁,16年前接种卡介苗后反复咳嗽、咳痰、出现全身多发性包块,临床特征主要是血嗜酸性淋巴细胞增多、头颈部包块及淋巴结肿大和支气管扩张.颈部皮下肿物活检符合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Kimura病属于少见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是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