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道宏  吴本俨  王孟薇  宋志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0):936-936,938,940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术后复发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3-2005年间发现的早期胃癌308例,其中245例术后进行了随访,对可能影响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30例出现胃癌复发(中位时间28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5.49%、8.44%、11.27%、14.83%、16.39%、37.79%。黏膜内癌复发13例(中位时间24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4.23%、6.68%、7.75%、9.34%、9.34%、28.24%。黏膜下癌复发17例(中位时间31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7.39%、11.14%、16.54%、24.49%、29.69%、64.85%。Cox回归分析提示浸润黏膜下层(P-O.044,OR-2.172)增加术后肿瘤复发危险,癌周黏膜明显肠化(p-0.047,0R-0.460)者术后肿瘤复发较少。30例复发者中23例(76.7%)无根治手术指征,未再次手术治疗;7例(23.3%)有再次根治手术指征,其中4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3例为残胃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1例为残胃进展期胃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已无瘤存活28个月),另3例因身体原因未再手术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周黏膜明显肠化(P-0.016,OR=17.000)为有再次根治手术指征的独立影响因子。86.7%(26/30)的复发患者至少每1~2年进行一次包括胃镜检查方式在内的复查。结论早期胃癌累及黏膜下层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癌周明显肠化者术后复发较少,即使出现复发,也有再次进行根治手术的可能;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残胃再发癌,但对提高复发转移者再次根治手术机会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
<正>肝硬化患者常出现水钠代谢紊乱,而有资料表明,肝硬化患者肾脏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可能增加,这说明合并有低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常有肾脏排泄水能力减弱。当然,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出现低钠血症也可能与利尿剂的使用有关。但自发性的低钠血症往往与肾脏排泄水紊乱有关。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大部分肾脏排泄水功能正常,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对水负荷反应变化相当大,而且肝硬化从代偿期发展到失代偿期,不一定伴随有肾脏对水排泄的改变。肝硬化患者肾脏排泄游离水能力减弱的机制还没有完全被阐明,但可能涉及到:①  相似文献   
3.
4.
骶前静脉丛损伤出血的特点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前静脉丛损伤出血的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80-2007年处理骶前静脉丛出血患者4例。其中3例为直肠癌根治Miles术发生骶前静脉丛出血;1例为臀部刀刺伤致骶前静脉丛出血。结果直肠癌Miles术中,发生骶前静脉丛出血3例。1例用缝合法止血成功;1例用缝扎、电烙止血无效,改用盐水纱垫填塞止血成功;死亡1例;1例左臀部刀刺伤致骶前静脉丛出血采用骶前创面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再予生物蛋白胶喷洒,止血成功。结论了解骶前静脉的解剖生理特点,提高对骶前静脉从出血的认识,避免易致损伤骶前静脉的手术操作方式,发生骶前静脉出血时,应根据损伤静脉部位及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治疗前测定47例单纯性肠梗阻和1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对照130例健康成年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经手术证实的9例肠坏死者与6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结果单纯件肠梗阻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绞窄性肠梗阻(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者(P〈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值可以作为判断肠管是否发生绞窄及坏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5月治疗的2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4.5d,无一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人肝癌破裂出血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8例(14例次)肝癌破裂出血发病临床症状、体征。结果:8例占同期肝癌的11.42%(8/70),静态发病、腹痛即刻达高峰,转移性下腹疼痛,伴出汗、恶心、呕吐,大便频;腹腔积血;超声提示有腹腔积液。经导管动脉栓塞(TAE)出血即刻停止,经手术切除者存活2731d。结论:老年肝癌患者突发腹痛、出汗、便频常是肝癌破裂出血的信号,超声发现新的腹腔积液、或原有积液增多,腹腔穿刺证实腹腔积血。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稳定生命体征;TAE是首选治疗方法,以后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8.
老年双原发癌48例病人的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影响老年多原发癌病人预后的因素及再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随访从病人首癌确诊开始 ,自 1980年 1月~2 0 0 2年 12月诊治的双原发癌共 4 8例 ,分析其影响生存的非肿瘤死亡比例、化疗放疗后再发生原发癌的间隔时间。结果随访至 2 0 0 2年 12月 ,已死亡 37例 ,其 5年生存率为 76 % ,中位生存时间 86个月 ;12例死于非肿瘤事件 ,占死亡病例的 32 4 %。双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4例接受放疗、化疗的病人中 12例发生第三恶性肿瘤 ,中位间隔时间 72个月。表明双原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是多原发癌老年病人得以长期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突发心脑血管事件、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是老年无癌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对象及方法   1.对象 :1980~ 2 0 0 2年我院共收治老年人三重原发癌18例 ,占同期 73例多原发癌的 2 5 %。男 17例 ,女 1例。首癌 (第一原发癌 )、次癌 (第二原发癌 )和三癌 (第三原发癌 )中位年龄分别为 6 6、72和 78岁 ,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 ,符合Warren提出的诊断标准。首癌、次癌和三癌中位间隔时间分别为 70、36个月。异时性癌 14例 ,同时性癌 4例。   2 .肿瘤分布 :见表 1。表 1 肿瘤分布、带瘤状态及首癌、三癌生存时间 (月 )序号首癌次癌三癌带瘤  生存时间 (月 )首癌 三癌  1胃窦管状腺癌 直肠腺癌 残胃低分化腺癌 …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S区蛋白对环孢素A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蛋白与环孢素A(CsA)之间的肝细胞毒性关系,以探讨HBsAg阳性的肾移植患者使用CsA后,肝炎活动发生率显著增高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了稳定表达HBV S区蛋白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克隆,并以此为模型,用MTT试验及DNA fragmentation等方法,观察HBV S区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对CsA及Fas单抗(FasAb)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单独使用CsA(1μg/ml)对HepG2细胞并无毒性效应,但在FasAb的协同下可诱导HepG2细胞凋亡。HBV S区蛋白对CsA及FasAb的这一作用无影响。结论:CsA与FasAb的协同细胞毒性效应,可能与HBsAg阳性患者使用CsA后肝炎活动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