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了新蚤属9个种(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N.abagaitui,N.mana,N.pleskei,N.siboi,N.teratura,N.hongyangensis,N.specialis和N.paranoma)的核糖体DNA ITS2的序列变化,其中二齿新蚤包括两个地理种群.结果表明,该序列在所研究的种内相对稳定,在种间,除N.abagaitui,N.specialis和N.paranoma间有较多的变异外,其他种间的变异较少甚至没有.种间的碱基替换率为0~2.78%.根据碱基替换速率推算的新蚤属两次分化时间分别为3.5~10百万年和1百万年以后.结合分子和形态特征,可以认为N.hongyangensis是N.bidentatiformis的姐妹种.根据该序列得到的系统发育关系树和根据线粒体DNA 16s RNA 基因所得的系统发育关系树基本一致.而N.siboi则出现了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进化的不一致性,说明该种的起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蚤属9种新蚤核糖体DNA ITS2序列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新蚤属 9个种 (Neopsyllabidentatiformis,N abagaitui,N mana ,N pleskei,N siboi,N teratura ,N hongyangensis ,N specialis和N paranoma)的核糖体DNAITS2的序列变化 ,其中二齿新蚤包括两个地理种群。结果表明 ,该序列在所研究的种内相对稳定 ,在种间 ,除N abagaitui,N specialis和N paranoma间有较多的变异外 ,其他种间的变异较少甚至没有。种间的碱基替换率为 0~ 2 78%。根据碱基替换速率推算的新蚤属两次分化时间分别为 3 5~ 10百万年和 1百万年以后。结合分子和形态特征 ,可以认为N hongyangensis是N bidentatiformis的姐妹种。根据该序列得到的系统发育关系树和根据线粒体DNA16sRNA基因所得的系统发育关系树基本一致。而N siboi则出现了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进化的不一致性 ,说明该种的起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云南迪庆州山地蚤类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与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云南横断山区蚤类区系与生态进行研究.方法对云南迪庆州历年(1958~1988年)蚤类区系调查的结果和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结果当地已知蚤类达57种(亚种),分别隶属于5科27属.其中,古北成分有36种,占63%;东洋成分有14种,占25%;广布种有7种,占12%.在上述蚤类中,有25种(占蚤类数的44%)为横断山特有种,其中9种(占16%)为目前仅见于当地分布的狭布种.对蚤类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的比较和研究后看出,蚤类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位于中山海拔约3 200m的针阔叶混交林与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交接地带,最低位于干热河谷稀疏灌丛草坡带.结论位于当地中山海拔3 000~3 200m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是当地古北与东洋区系的分界线.此外,对该地区蚤类的区系特点、我国西南山地古北与东洋两大动物区系的分界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1998年10月-1999年6月,对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五种森林植被带采用夹日法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共获小兽5目8科17属27种,共1530只;中对各小兽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认为群落稳定性最高是针阔叶混交林,而最低是农耕区。通过采用系统聚类和极点排序分析方法 对各植被带小兽类进行数值分类,明确了该山系两大动物区系的分界线和各垂直带小兽分布的区系范畴;研究认为,海线的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小兽群落特征、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二齿新蚤和宽新蚤线粒体 DN A中一段 90 0碱基的片段 ,其中包括完整的 COII基因和两个氨基酸 t RNA基因片段。两种新蚤 COII基因的 CG含量都是 33.3% ,这在昆虫中是较高的。两者基因间碱基的变异率为 1.8% ,变异以 T→ C转换为主 ,显示两种新蚤间较近的亲缘关系。两种新蚤氨基酸 t RNA基因碱基的变异率低于 0 .5%。两种新蚤的 COII基因和猫栉首蚤 COII基因间碱基的变异率大于 2 0 %。同时列出了完整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 II氨基酸序列。并列出了在这个基因片段中一些保守序列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山南坡部分地区蚤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于1992-1994年先后在藏南的亚东、错那和隆子三县采集蚤类标本共1806只,隶属于4科,22属,45种(亚种)。所获蚤类标本,东洋界种类占27%,古北界种类占71%,其余为广布种。根据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结合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以海拔3000m等高线为界,将该地区分为两部分,海拔3000m以下地区基本上属于东洋界,3000m以上地区基本上属于古北界。  相似文献   
7.
作者观察发现,蚤卵两端具有孔区和许多小孔,故采用烟雾熏杀的方法对印鼠客蚤卵进行杀灭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烟雾杀虫剂对该蚤各龄期卵的熏杀作用颇佳,对12~24小时龄期卵的效果尤佳。同时发现,不含杀虫剂的一般烟雾对该蚤的卵亦有熏杀作用,即用一股烟雾处理1.5小时后,孵化率只有10.8%。  相似文献   
8.
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及其遗传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有较快的抗性发展速度 ,抗药性倍数随选育世代的增加呈直线上升 ,经 13代选育 ,抗药性达 2 5 8倍。该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不受亲本性别影响 ,是常染色体、多因子遗传。正交和反交的显性度分别为 0 5 0 45和 0 5 2 90 ,表明主要抗药性基因为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9.
城镇蚤类的防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北京100071)吴厚永蚤类是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之一,它是鼠疫及地方性斑疹伤寒等重要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同时由于蚤的刺叮吸血而骚扰人畜,也可造成直接危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鼠疫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投入了...  相似文献   
10.
记述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 Rothschild, 纤蚤属Rhadinopsylla Jordan et Rothschild, 1912角头纤蚤亚属Actenophthalmus C. Fox, 1925的2新种, 标本采自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106°11'N,35°45'E)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体上,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